這個鐵錘過去是收放樓梯用的
爬上三樓后向下看
中山路鐘樓要換鐘啦
舊鐘常“罷工”,擬換成電子鐘
早報記者帶您到鐘樓內部一探究竟
鐘樓,高約10余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表白色石灰粉刷,形狀似亭似樓。最上部安裝四面圓形時鐘、風向標、指南針和避雷設施;中部似一樓閣,四面設有窗戶;底面則是一圓形基臺,臺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撐著整座鐘樓。鐘樓的外觀大家都熟悉,但它內部結構卻少有人知曉。昨天下午,負責管護這座鐘樓的市政工作人員李進福,帶著記者登上鐘樓內部,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由于原來的機械鐘使用時間太長,經常晚點,甚至停擺,內部配件也已停產,有關部門打算對中山路鐘樓進行“手術”——把原來的機械鐘換成更為先進、自動校時的電子鐘設備。這是昨天記者從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獲悉的。
為何換鐘
舊鐘“服役”14年
停產配件難尋
“現在使用的鐘是1997年更換的,而且是靠電能驅動的機械鐘,前后加起來已經服役了14個年頭。”市政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證鐘樓的正常運行,市政部門專門指定人員,定期上鐘樓檢查。據介紹,一般情況下機械鐘的使用壽命為十幾年。剛開始使用的幾年,鐘樓運行還算正常。但是時間一久,一些內部配件,如電源線路、齒輪等老化,不能準點報時,甚至出現“罷工”情況。“廠家已沒有生產這種型號的鐘,有時候為了一個配件,只能臨時找人加工。”
換成啥鐘
電子鐘報時準
保持原來風格
“打算換成電子鐘,一來報時準確,二來容易管養。”該負責人稱,“不然的話,一季度一次大檢修,兩三天就得校時一次。”對于即將更換的新鐘會不會改變鐘樓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問題,該負責人表示,將盡量保持現有鐘面風格,甚至建筑外觀、夜景照明也不會改變,“新的電子鐘有自動校時、夜間可視的特點”。
最近進展
停擺鐘已恢復
正聯系廠家查看
前幾天由于機械故障停擺的鐘樓,經過緊急搶修,已恢復正常運行。針對鐘樓換鐘事宜,市政部門已作過前期調查,近期將請相關廠家,到泉州現場查看,“能利用的材料,盡量利用”。至于舊鐘去向、用途,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還無法作出決定,“只能等廠家查看完,才能決定是否全部換成新的設備”。
記憶
老泉州人心中的鐘樓
“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這是1960年10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到泉州視察時留下的詩句。而位于東西街、中山路交匯點上的鐘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文化底蘊,已成為泉州人心目中一抹揮之不去的記憶。
“每天上下班,經過這里,都會習慣性抬頭看一看。”老泉州人蔡先生說,他家住在老城區,工作單位也在鐘樓附近,對這座修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鐘樓頗有感情。新中國成立之前,居民家中很少有鐘表之類的校時器,這座鐘樓自然成為大家的最大對時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發展,大家都有了手表、手機,查看時間十分方便,鐘樓的這個功能慢慢弱化,逐漸作為老城區的標志性建筑存在。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元宵踩街,鐘樓路段是必經之路。
傳說
紀念守貞少女修建、
鐘樓何時何人所建,說法各不相同。一說是由國民黨旅長陳國輝于1930年興建的,而另一坊間的傳說,則是一段社會弱女子反抗惡勢力的故事。據稱,1934年國民黨駐軍某部旅長沈發藻,想娶一位小姨太。晉江縣長(時縣治在泉州)張斯吝為巴結沈,在泉州衛生院物色了一黃姓女護士。沒想到黃護士堅決拒絕,最后上吊自殺。當時,此事在社會上反響極大,引起各界公憤。黎明高中師生為了維護正義,聯合泉州婦女會及培元中學、培英女中等校師生,上街游行示威。為了緩和局面,張斯吝主動與學生代表林詩卿等談判,最終答應修建一座鐘樓,以紀念這場社會悲劇的女主人公,這也是鐘樓外形似婀娜少女的來由。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