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廈門樓市旺燒,商業地產同樣“高燒”不退,不但眾多央企、國企和民企紛紛殺入,不少個人投資者也爭相出手,成為龍年廈門樓市中一道引人注目的另類風景。
這樣的勢頭明年仍將繼續,據統計,在未來幾年內,還將有數百萬平方米的商業地產現身廈門。但就在一片火熱之下,有業界人士提醒投資者,廈門商業地產已告別“拿到房子就賺錢”的時代,切忌盲目進入。
成投資客眼中“新寵”
胡先生是個炒樓族,在被“限購”政策擋在炒房門外之后,他把目標轉向了商業地產——— 今年來先后兩次砸重金投資寫字樓和店鋪。
胡先生告訴記者,僅今年下半年,他就先后考察了建發中央灣區、裕景中心、國際郵輪城,之后又咨詢了世茂海峽大廈、華永天地、泰地海西中心、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等項目,最終選擇了建發中央灣區。
今年來,各種打著購物中心、寫字樓、商務公寓、酒店、步行商業街等旗號的商業地產,在廈門掀起了一股投資熱浪。而開發這些商業地產的,既有央企、國企,也不乏眾多知名民企的身影。
據了解,今年下半年廈門所推地塊,十有七八都帶有商業成分,其中僅城市綜合體用地項目就達11個,總建筑面積達232.24萬平方米,占全市下半年出讓地塊總建筑面積的30.23%。
湖里區發改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上月月底,湖里區累計完成商業房地產類項目投資80.0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9.05%。投資額僅次于產業類投資。
來年或許繼續“高燒”
今年的商業地產“高燒”不斷,明年或許還會“更熱”。
盡管目前還沒有明年商業地產項目的名單,但從廈門市規劃局最近公示的信息來看,明年第一批16宗舊廠房改造項目、近20萬平方米規劃用地,絕大多數涉及商業領域。
比如,思明區的第七塑料廠地塊、夏商湖光路95號商冷地塊規劃調整為商業、酒店、辦公,地上建筑面積預計分別為80000平方米和86000平方米;斗西路142號怡庭酒店周邊地塊將規劃為商業用地,規劃地上建筑面積為15000平方米。
此外,廈門市建設與管理局已組織編制了《廈門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規劃建設10個地下城市綜合體,分別位于廈門火車站、會展中心、營平片區、濱北中心區、枋湖片區、馬鑾灣、嘉庚體育館、翔安商務中心、廈門北站等地。
也就是說,在未來幾年內,數百萬平方米的商業地產將現身廈門。
“今年樓市銷售情況不錯,開發商的口袋不缺錢了,也就更有實力開發大型項目了。”廈門地產界人士葉先生表示。同質化嚴重加劇風險
這么多的商業地產,誰來消費,誰來支撐?
“廈門樓市若有問題,商業地產一定首當其沖。”廈門城市年輪董事長張文彪坦言,廈門商業地產不是量的問題,也很難用過剩與否來形容,但結構上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空間分布不均、產品同質化嚴重,這都加劇了商業地產的投資風險。
集美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李友華也坦言,目前廈門島內外城市綜合體開發的同質化現象明顯,開發模式基本雷同,缺乏特色和差異化的經營,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這樣的開發讓人擔憂。
“其實,廈門商業地產早有失敗案例,比如蓮坂的明發、中山路的名匯,都沒有如開發商早期規劃般進入正軌,如今仍然處于培育期。”張文彪提醒投資者,盡管這兩年廈門商業地產持續“高溫”,但早已過了“拿到房子就賺錢”的時代,因此投資者切忌盲目進入。
(海西地產網 陳誠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