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50多歲的吳女士怎么也沒想到,一次普通的體檢竟揭開了家族的健康危機——短短一年內,自己、70多歲的母親、一對侄兒侄女相繼確診甲狀腺癌,另有一個侄兒查出癌前病變!
面對這起家族性病例,從業十多年的甲狀腺外科專家也連呼“少見”。幸運的是,由于發現及時,經過規范治療,5人目前恢復良好。泉州醫生提醒:甲狀腺癌雖高發,但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體檢發現異常
家族中還有一人癌前病變
近日,吳女士與母親、侄兒、侄女等一行5人,又一次“組團”來到泉州市第一醫院甲狀腺外科復查。
這場健康危機,最早始于3年前吳女士的一次常規體檢。在泉州市第一醫院的體檢報告中,吳女士的彩超檢查提示“右側甲狀腺低回聲團塊,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8mm的甲狀腺結節被分類為4a。隨后的穿刺檢查進一步確診,她患上了甲狀腺乳頭狀癌。很快,甲狀腺外科劉小瑜主任團隊為她實施了右側甲狀腺切除手術。
令人意外的是,不到半年,吳女士的老母親也被查出左側甲狀腺癌。由于發現及時,老人也順利接受了手術治療。短短半年內,接連兩位至親確診,讓整個家族陷入了恐慌。為防萬一,一家人迅速“組團”體檢。
檢查結果令人震驚:32歲的侄兒與28歲的侄女,先后被查出單側甲狀腺乳頭狀癌,相繼接受了手術治療。而另一位24歲的侄兒,檢查顯示甲狀腺內部細胞增生活躍,經病理檢測為癌前病變。“如果再拖兩年,很可能也發展成癌癥!”劉主任感嘆道,他從事甲狀腺專科治療10多年,如此集中的家族性病例很少見。
幸運的是,由于發現時均處于癌癥早期,術后5年生存期可達98%。在接下來的3年里,5人嚴格謹遵醫囑,按時服藥并定期復查。復查期間,老母親又查出右側甲狀腺乳頭狀癌,經過進一步治療,病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一家人定期復查,恢復狀況良好。
甲狀腺癌會遺傳嗎?
據了解,甲狀腺癌是一種由甲狀腺內部細胞異常增生引發的惡性腫瘤,屬于頭頸部較為常見的癌癥類型。近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增長。全國腫瘤數據登記中心測算顯示,我國甲狀腺癌正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上升。《2024年福建省腫瘤登記年報》也顯示,在福建省發病前10位的惡性腫瘤中,甲狀腺癌在男性群體中排第六位,在女性群體中更是連續兩年位居第一。這一變化,與超聲等檢查設備的精細化、篩查普及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密切相關。
面對甲狀腺癌,很多人心中都有疑問:它會遺傳嗎?劉小瑜主任介紹,甲狀腺癌確實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并非所有類型都會遺傳。臨床上常見的甲狀腺癌主要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其中,髓樣癌的遺傳性較為明確,約25%與RET基因突變相關,可能通過家族遺傳;而乳頭狀癌、濾泡狀癌等常見類型通常為散發性,但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病,則可能與特定易感基因或共同環境因素(如輻射暴露、碘攝入異常等)有關,具體遺傳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
“甲狀腺結節臨床常見、多發,大部分屬于良性結節。即便確診甲狀腺癌,也不用過分擔心。”劉主任指出,甲狀腺癌90%以上為乳頭狀癌和濾泡癌,這類腫瘤生長速度緩慢、惡性程度低、早期轉移風險小,多數患者經規范治療后預后良好,長期生存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早發現、早干預。甲狀腺癌在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癥狀和體征,定期篩查是關鍵。建議發現甲狀腺結節者每半年復查彩超,若出現腫物快速增大、呼吸困難等癥狀,需立即就醫。”
小貼士:預防記住“5個關鍵”
目前,甲狀腺癌的確切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發現,它可能和激素刺激、碘攝入量異常、放射性輻射暴露、性別、肥胖以及遺傳因素等多方面存在關聯。此外,長期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削弱身體防御系統。劉小瑜主任指出,保持合理的碘攝入量、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的關鍵——
第一,科學補碘:碘攝入過高或過低都可能誘發甲狀腺結節,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均衡飲食,合理控制碘攝入。
第二,規律作息:長期熬夜、焦慮會擾亂內分泌,可能誘發甲狀腺疾病,應保持規律作息與積極心態。
第三,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降低發生結節的風險。
第四,慎用激素:家族有病史者避免自行服用含雌激素保健品,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第五,遠離輻射:有家族史的人應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頭頸部CT檢查,兒童更需嚴格控制輻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