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記者 洪娜娜(圖片來源:泉州晚報資料圖片,除署名外)
一種追逐“土味”的旅行選擇,正悄然成為新風尚。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逃離浮華,轉而走向質樸。他們不再執著于遙遠的遠方或精致的文藝想象,而是渴望走進真實、自然且充滿溫度的鄉野生活,在接地氣的風景中找回松弛與慰藉。
在泉州廣闊的鄉野之間,你可以漫步田林,親手采摘、品嘗鄉野風味,入住當地特色民居,品味一杯“村咖”……這種強調“土味”體驗與原真感的旅行,不僅能帶來一場自由出走,更能滿足城市旅人內心對“詩意棲居”最深切的向往。
體驗采摘百香果的樂趣
游于田園 多重享受
田園環繞、溪水潺潺、水車悠悠轉動……距離泉州市區僅45分鐘車程的惠安縣紫山鎮官溪村,是一處藏匿于山水之間的“土味”旅游目的地。村子因流經境內的官溪得名,更以得天獨厚的田園風光和慢節奏生活而聲名遠揚。官溪如一條碧帶穿村而過,溪水兩側景致交織成趣:一側是接連遠方城市的高鐵列車倏忽而過,另一側則是廣袤的治愈系稻田。每到9月,這片稻田便會披上金裝,正是豐收與游覽的最佳時節。游客可沿著田埂小路徐徐前行,耳邊仿佛響起《稻香》熟悉的旋律,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稻谷的清香,微風輕拂,稻穗如浪,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了。對于攝影愛好者而言,在這里放低機位,無論晴雨,皆可成就一張充滿故事感的“稻田守望”大片。
溪禾山鐵觀音文化園
循著茶香深入安溪,來到千畝茶田環繞的溪禾山鐵觀音文化園。作為國內首個集茶文化展示、觀光體驗、科普教育等于一體的茶樂園,在這里可登上瞭望茶亭,層層疊疊的茶田如綠色波浪在腳下延展;跟隨茶人穿梭于壟間,親手摘下帶著晨露的茶芽,在完成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成一罐好茶;步入藝術茶亭,回望千年的文化變遷,感受茶藝表演。這里不僅能享受視覺與嗅覺的雙重盛宴,更能邂逅一場沉浸式的“土味”茶旅奇遇。
小朋友體驗傳統制茶工藝
若想邂逅另一種“土味”采摘樂趣,安溪縣龍門鎮翠坑村的宏森林農場便是絕佳去處。農場占地200多畝,大棚100多個,而眼下正值12畝陽光玫瑰葡萄的豐收季,一串串如綠色瑪瑙般的果實垂掛在葡萄藤上,甜香四溢。“今天我特意來采摘葡萄,享受田園生活。”來自廈門的游客李美紅提著剛摘的葡萄,笑意盈盈。
無獨有偶,永春縣吾峰鎮吾中村路水坂家庭農場的芭樂園也迎來了熱鬧非凡的采摘季。從臺灣引進的胭脂紅軟香番石榴掛滿枝頭,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樹枝。果農們穿梭在果樹間,將飽滿成熟的芭樂收入籃中,喜悅溢于言表。這些自然成熟的芭樂,果肉綿密、香甜多汁,成為游客們的心頭好。果園里,孩子們踮著腳尖,小心翼翼地摘下心儀的果實。在這里,人們收獲的不僅是觸手可及的新鮮水果,更是在與自然的親密對話中,尋得了置身田間地頭最純粹的快樂體驗。
食于鄉野 舌尖盛宴
在鄉村旅游還能有尋味鄉野的體驗,給舌尖帶來驚喜。
芥菜飯
永春醋豬腳
戴云山麓的德化水口鎮,這里以原生態食材入饌,將山野風味與藥膳文化巧妙融合。野生炒河蝦入口清甜,水口鲇魚湯鮮醇濃郁,熟地燉白鴨滋補養生。南安的鄉村美味也不遜色,眉山鄉的茶油雞、靈芝燉土雞,同樣以其健康與滋補的特色吸引了不少“養生黨”;蓬華鎮的芥菜飯嚴選霜打過的鮮甜清香芥菜,與噴香軟糯的米飯交融,讓人直呼“回味無窮”;向陽鄉的粉根和苦筍炒肉,則將田園味道發揮到了極致。而永春各鄉鎮同樣藏著舌尖各色風味:桃城鎮的醋豬腳用老醋燉至軟爛,酸香解膩;東平鎮的芋面線,面線彈滑,芋頭酥香,黃花菜增添脆爽;蓬壺鎮的肉羹湯,用豬前腿肉裹粉煮制,軟嫩彈牙,搭配蔥油拌面或炸粿,一口便嘗盡人間煙火……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以最質樸的方式,為“土味”旅行獻上最鮮活的味覺記憶。
而隨著八月中旬開漁季的到來,這份源自山野的鮮美便延伸至蔚藍海洋,“土味”探尋也隨之變成一場與海風相逢的味覺盛宴。來到晉江深滬漁港,剛上岸的馬鮫魚被迅速處理,制成一碗碗彈滑鮮美的馬鮫羹。魚羹白嫩飽滿、鮮香回彈,裹著晶瑩微稠的羹湯入口,清甜的魚肉與溫潤芡汁相融,回味悠長。地道的吃法是添一勺香醋,既化解稠膩,更提鮮點睛。正如閩南的順口溜所言:“深滬水丸馬鮫羹,翁某吃阿煞相爭”,夫妻爭食,足見其味之美。真正懂行的食客會點上一碗馬鮫羹,再配一壺仔飯,才稱得上不枉此行。壺仔飯作為深滬標志性小吃,以陶罐為器,底層鋪鹵味配料,中層填入炒香糯米,再澆上醇厚大骨湯慢蒸而成,吃起來潤而不膩、鮮香交融,山海之味盡收其間。這些深滬人世代相傳的日常滋味,沒有精致擺盤,卻誠意十足,它們就藏在漁鎮的巷口、碼頭邊的小攤,等著每一個愿意慢下腳步的旅人。
在泉州臺商投資區的浮山村,魚簽則是另一種承載著漁民智慧與歲月風味的“土味”美食。它以鰻魚和當地稱為“狗母魚”的鮮雜魚為原料,經過去頭尾、除內臟、洗凈取肉后,將純魚肉碾碎成泥,再加入地瓜粉與水攪拌均勻,碾壓成片后蒸熟、晾干、切片,最終經日曬而成。魚簽既可油炸,香脆可口,也可入湯煮食,鮮味十足。早年因交通不便,漁民為保存海鮮,常將漁獲制成魚簽,以便長期存放。每逢年關,漁民歸來,便制作魚簽以備年貨,甚至作為出海時的干糧。這一片片魚簽,不僅是大海的饋贈,更是一代代浮山人以智慧封存的時間之味。游人來此便可以“兜著走”,帶回這份舌尖“土味”。
宿于山鄉 品味“村咖”
遠離城市的喧囂,住進鄉野的風景,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心之所向”。
古厝改造為民宿,門口就是稻田。(陳起拓 攝)
“一座有風的小院”“從落地窗望出去,滿眼綠意”“這里有城里見不到的星空和螢火蟲”……位于德化縣國寶鄉佛領村的“山有福美”民宿,由百年古厝改造而成。盡管它隱于田間地頭,卻被不少網友發掘并分享到了社交平臺上。市民小蘇在山鄉民宿打卡后提到了自己的愜意感受,百年老宅門前就是開闊的池塘與稻田,“可以伴著蛙聲入夢,隨著鳥鳴醒來”。
在德化,還有許多藏在寧靜村落中的寶藏民宿,可以讓人真正體驗“生活在別處”的悠然與治愈。“穗居”坐落在上涌鎮曾坂村,這里能一覽荷塘夜色、田厝等不同角度的田園風景。白天,你可以漫步山間小路,開啟一場清新的有氧之旅;夜晚,與家人好友圍坐戶外庭院,在燒烤的香氣與歡聲笑語中,感受山村的別樣活力。而南埕鎮南埕村的南山舍民宿,則是集文化體驗、輕食餐飲、住宿露營等功能于一體的居所,不僅設有茶座、陶藝室、畫室等特色空間,建筑風格更是將傳統韻味與現代簡約巧妙結合,為游人帶來富有文化韻味的旅居體驗。
村莊內的休閑咖啡館頗具特色
與此同時,咖啡——這杯都市生活的象征,也正融入鄉野場景,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專程下鄉打卡。鄉野咖啡館,已成為泉州鄉村游的新型“流量密碼”。在南安水頭鎮大盈溪畔,一片曾經的荒地搖身變為如今的“樹島咖啡”。這里保留了20棵原生龍眼樹,樹木郁郁蔥蔥、自成綠島,“樹島”之名也由此而來。濃密的樹冠如天然遮陽傘般展開,座椅散布其間,為從城市而來的游客提供了一處愜意的歇腳地。“在這里,找到了動漫里的田間咖啡館,當一日村民真好。”市民林女士在分享的視頻中這樣提到?Х瑞^與農田僅一步之遙,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動而治愈的田園畫卷。
在大盈溪畔,還有一處將田園風光與消費場景結合的空間——以閩南紅磚厝風格建成的“在發呆咖啡”小院。“我一來到這里,就被眼前的風景打動。”主理人何微微表示。她選擇在此開設咖啡館,不僅販賣咖啡,更是在“販賣風景”,讓每一位來客在品味醇香的同時,也能沉浸于鄉野的詩意之中。
放眼泉州,像這樣既融合自然“土味”又充滿新意的鄉野咖啡館正不斷涌現:晉江梧林傳統村落里,近十家隱匿于番仔樓、紅磚厝下的咖啡館,風情各異;泉州臺商投資區浮石隱地的“stay salty咸”海景咖啡,憑海臨風、意境開闊;安溪城廂鎮的安K公路live營地,曠野咖啡傳遞著自由的氣息……一杯咖啡的醇香,為鄉村旅游注入全新活力,也讓每一位奔赴而來的旅人,都能在心儀的“土味”場景中,品嘗到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