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9月9日訊(融媒體記者 黃雅珊 范金林 張沼婢 陳森森 賴小玲/文 林勁峰/圖(除署名外))8月中下旬以來,泉州1.2萬畝旱稻陸續收成,部分地塊畝產超650公斤。旱作區夏閑田從“雜草叢生”變成了“產糧寶地”,打破了“旱地難種稻”的傳統認知,成為“藏糧于技”的泉州實踐,也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泉州收獲。
晉江旱稻豐收,周邊農戶紛紛前來取經。
人均耕地僅0.2畝(不足全國平均水平1/4),卻要保障4000多萬人口的“米袋子”,福建農業如何破題?而泉州更是面臨旱作區夏閑田多的實際情況,水稻種植面積不到全省10%。自2022年起,愛拼敢贏的泉州人率先大規模推廣“蔬菜—旱稻”輪作模式,今年推廣規模突破1.2萬畝,占全省80%以上。從最初當地農戶的遲疑,到如今周邊農戶紛紛取經,泉州這場旱地農業的成功突圍,不僅為福建“米袋子”增添了實實在在的收獲,更開拓出有限耕地中潛藏的糧食安全新路徑。
1
夏閑田畝產超650公斤 旱稻種出了“教學樣本”
收割機輸送管將稻谷注入一包包糧袋
昨日,在晉江市內坑鎮霞美村,微風拂過層層金色稻浪,裹挾著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田間,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轟隆隆”地來回穿梭,稻穗被卷入脫粒倉的瞬間,便搖身變成稻粒,輸送管將稻谷注入一包包糧袋時發出的“嘩嘩”聲,比往年更添了幾分熱鬧。
“44.6(公斤)、39.2(公斤)、45.8(公斤)、44.1(公斤)……這一畝地總共收了635公斤!”晉江市種植業技術服務中心測產員報出數據時,綠星家庭農場農場主鐘東陽搓著手里的稻粒,笑得瞇起了眼,告訴記者:“比去年每畝多收了100多公斤!去年剛試種時沒經驗,今年在專家指導下改進了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才有了這好收成。你看這稻粒,沉得都能壓彎穗稈呢!”
農戶鐘長彪種的旱稻一穗能結380到420粒
不遠處的同村田壟間,再發蔬菜基地農場主鐘長彪的旱稻田里同樣一片歡騰。這位被同行譽為“旱稻大王”的農戶自豪地說:“去年就因為我種的旱稻長得好,一穗能結380到420粒,畝產更是超650公斤,晉江市種植業技術服務中心特意組織開了現場會,幾十號農戶圍著我的田問技術。今年畝產量也和去年差不多。現在好了,咱泉州的旱稻不光能填飽肚子,還能當‘教學樣本’呢,好多縣市區還有廈門的農戶來找我取經!”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些旱稻竟是從馬鈴薯地里長出來的。原先,每年4月馬鈴薯收成后,土地就閑置了,要等到當年9月或10月才會再種上第二季馬鈴薯,如今卻成了產糧的寶地。
輪作旱稻后,土壤疏松度提升,胡蘿卜品質也隨之提升,個頭大了一圈,甜度也高了。 (受訪者 供圖)
同樣的收成景象也出現在惠安縣。作為全省首個嘗試胡蘿卜輪作旱稻模式的地區,2022年泉州啟動該試點時,位于東嶺鎮的泉州市菁園匯晟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菁園”)積極響應。這家擁有2300多畝胡蘿卜基地的企業,選取了350畝土地試種“旱優73”抗旱稻。當年經測產,“旱優73”畝產濕谷超647公斤,一舉開創了全省旱地連片規模化旱種旱管水稻的先河。當地老農戶不禁感嘆:“旱地長稻穗,真是破天荒!”嘗到“多賺一季糧食”的甜頭后,三年來菁園堅持在夏閑田輪作旱稻。前陣子,今年種植的400畝旱稻已完成收割,待地塊過渡期結束,就可以種上胡蘿卜了。
旱種旱管水稻是一種通過直接在旱田播種水稻并全程采用旱作管理的種植技術,具有節水、省工和抗倒伏等優勢。 今年,泉州全市推廣輪作的旱稻種植面積已突破1.2萬畝。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在農業用水普遍缺乏的泉州旱作土地上,這連片的金穗絕非偶然——當“中國飯碗”的守護成為共識,泉州人以“不浪費一寸閑地”的較真勁,努力將夏閑田、旱地改造成產糧寶地,讓每一寸能產糧的土地都不再“睡大覺”。
2
首創旱地無水機插秧 全過程實踐“藏糧于技”
2023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泉州創新栽培技術,在全國首創旱地無水機插秧。圖為插秧機正在插旱稻秧苗。(泉州晚報資料圖片)
“種旱稻不虧!晉江每畝補700元,夠買種子、化肥的錢,收的稻谷全是純利潤!”晉江市種植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黃偉彬的一句話,戳中了福建農戶最關心的“成本賬”。為此,泉州構建了“市級+縣級”的補貼“雙保險”:對規模種植旱稻20畝以上的農戶,泉州市級每畝補助200元;石獅、晉江、惠安等旱稻主產區再疊加補貼,晉江最高能補到每畝900元,相當于給農戶吃下“定心丸”:“放心種,政策幫你扛住成本壓力!”
若說政策解決了“敢不敢種”的問題,科技則破解了“能不能高產”的關鍵。翻開北魏農學著作《齊民要術》,旱稻栽培技術的記載印證著“旱地種稻”并非現代創舉。而在今日泉州,這份古老智慧正與現代科技碰撞出新火花——2022年起,泉州市農業農村局聯合泉州市農科所等科研機構,在胡蘿卜主產區打響了“夏閑田突圍戰”。
馬鈴薯基地和胡蘿卜基地現成的微噴灌系統,成了旱稻的“解渴神器”。圖為噴淋系統正在為旱稻秧苗澆水。 (本報資料圖片)
科研人員像“選美裁判”般篩選良種:得是“三好學生+特長生”——既要高產優質,還得耐旱力強。福建省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泉州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副研究員陳錦文介紹,經過重重考驗,來自上海的雜交稻品種“旱優73”、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主選育的常規稻品種“泉珍12號”等品種脫穎而出,成為泉州旱稻主栽品種。一個關鍵點是,晉江、惠安等地馬鈴薯基地和胡蘿卜基地現成的微噴灌系統,成了旱稻的“解渴神器”。
規模種植的旱稻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實現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圖為收割機一次完成脫粒、清選。
科技的力量還體現在“全程機械化”上。在菁園基地里,農機手駕駛拖拉機翻耕土地,后面跟著無人機撒種;分蘗期,微噴灌精準補水,避免無效分蘗;收割時,全喂入式收割機一次完成脫粒、清選。石獅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周世業介紹,在政策支持和輪作成效的激勵下,旱稻逐漸被農戶接受,今年旱稻規模種植主體明顯增多。而規模種植主體基本上先后采用機械條播機直播種子、開展無人機植保作業,并通過收割機收割,實現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在推廣旱稻過程中,泉州還創新栽培技術,在全國首創旱地無水機插秧,并推廣旱作常規稻、雜交稻新技術,突破人們“水田才可機插秧”的傳統思維觀念,這幾年持續推行旱地無水機插秧,既減少種子播撒損耗,又確保大田基本苗數,長勢疏密有致,實現穩產高產。
3
新型輪作“稻菜互養” 解鎖耕地增效密碼
“你捏捏這土,松多了!”菁園負責人朱國清抓起一把土笑道,“以前種胡蘿卜,土壤黏重就長‘歪瓜裂棗’,只好買‘海土皮’來改良土質,一畝得多花600元,每年用也不行,地會太‘咸’。現在種完旱稻,秸稈粉碎還田,‘海土皮’用得少了,胡蘿卜個頭還大了一圈,甜度也高了!”
這是輪作旱稻帶來的“意外驚喜”——不止多產糧,還能“養地”。朱國清介紹,輪作旱稻后,秸稈還田,土壤疏松度提升,胡蘿卜畝產增加5%,每畝產值多600元;同時,旱稻在旱地生長時“皮糙肉厚”,害蟲不愛吃,農藥用量減少30%,既降低成本,又為胡蘿卜創造更綠色生態的生長環境。“以前是‘稻菜爭地’,現在是‘稻菜互養’,一寸地能當兩寸用!”
旱稻種植還實現了節水增效。泉州市種植業技術站副站長王河川介紹,相對于傳統常規水稻水田漫灌種植,旱作稻生育期不需要明水層,通過實施節水旱管措施,可節約用水50%—60%。同時,為緩解部分地區旱作區缺水難題,推廣應用微噴灌節水設施,又節約用水20%—30%,為泉州缺水旱坡地開拓出一條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的新路徑。
放眼全省,這樣的“耕地增效”故事不止發生在泉州。在福鼎,雙季稻收割后種蠶豆,激活了冬閑田;在武夷山,水稻秸稈變成大球蓋菇的栽培基質,附加值翻三倍;在福安,葡萄大棚里套種馬鈴薯,“上結葡萄下長薯”,畝產值超3萬元。這些模式背后,是福建破解“地少人多”的核心思路:不只要“多種糧”,更要“高效用糧田”。
“人均耕地少的情況下,得讓每寸地、每滴水都發揮最大價值。”泉州市種植業技術站站長高俊杰說,通過利用旱作區微噴灌節水設施,在旱地實施“蔬菜—旱稻”輪作新模式,優勢明顯,有效緩解“糧經爭地”矛盾,同時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增加糧食播種面積,不愧為“讓每寸地都產糧、每塊田都增效”的法子,是目前糧食安全政策和市場環境等新形勢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舉措。
2020年5月23日,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強調“米袋子”的重要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2022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這也是泉州在福建首推旱稻的初心。從《齊民要術》的古老智慧到現代輪作模式創新,從政策補貼的“托底”到全程機械化的“賦能”,泉州用實踐證明:只要激活土地潛能、守住種源根基、創新種植模式,有限的耕地也能撐起穩穩的糧食安全。
責任編輯:黃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