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路開市,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涌入。 (融媒體記者陳起拓 攝)
□融媒體記者 高慧子
9月30日晚,泉州中山南路開市活動舉辦。這不僅是一場市集的啟幕,更是千年刺桐城“市井十洲人”繁華記憶的當代覺醒。百年騎樓群點亮暖黃燈火,石板路上人潮涌動,首屆福建美好生活嘉年華在此落地,讓這條承載宋元商脈的古街,成為展現閩南文化生命力、激活古城經濟活力的重要載體。
鳴鑼開市
千年商脈的當代回響
“咚——”銅鑼聲響徹騎樓街巷,這聲音不僅喚醒了老泉州人的集體記憶,更復刻了宋元時期刺桐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盛景。身著傳統服飾的司儀高聲宣讀開市文告,前排的游客紛紛舉起手機錄制視頻,有人還特意打開“慢動作”模式,想留住銅鑼震顫、人群歡呼的瞬間;白發老人則牽著孫輩的手,指著修復一新的“滴水獸”屋檐,輕聲講解“這是老騎樓的‘守護神’”,孩童抬頭仰望,好奇的提問聲讓歷史有了溫度——當歷史建筑不再是靜止的“文物”,而是能承載互動體驗的“空間”,文化傳承便有了最堅實的根基。
隨著“開市大吉”的宣告,南段“刺桐番貨碼頭”方向傳來清脆“駝鈴”聲。阿拉伯商隊NPC在街巷游行,游客紛紛湊上前合影;印度商隊跳舞時,幾位年輕游客忍不住跟著節奏擺動,甚至被演員拉進隊伍共舞,歡笑聲在騎樓間回蕩;身著藍布短褂的“店小二”挎著貨籃穿梭,每到一處就吆喝“賣貨咯……”
“剛踩上石板路就像穿越了!”來自廈門的林女士舉著相機追拍巡游隊伍,鏡頭里既有NPC的鮮活演繹,也有游客與場景的互動畫面。沿街商鋪攤位早已備好貨品,滿目琳瑯的美食攤位前,商家邀請游客試吃,“好吃再買”的熱情讓不少人停下腳步。付款到賬的提示音里,還夾雜著游客“幫我多裝一份,寄給老家的朋友”的囑托,這些成了古街復蘇最動聽的注腳。
潮玩新趣
多元賦能的消費升級
夜幕漸深,非遺快閃表演為古街注入新活力。巷口的提線木偶表演前,藝人剛讓孫悟空做出“招手”動作,臺下的孩子就立刻揮手回應;高甲戲演員表演“踢刀”絕技時,游客紛紛拿出手機近距離拍攝,有的年輕人還開啟直播,對著鏡頭說“家人們看這個絕活,太厲害啦!”青獅陣登場后,演員故意讓獅子湊近游客,毛茸茸的獅頭蹭到孩子臉頰時,引發一陣歡笑,不少人伸手摸獅頭,感受非遺道具的質感。
當晚,中醫藥文化集市是當之無愧的“人氣王”,20多個特色攤位前的互動體驗,讓游客直呼“實用又有趣”。醫師為游客把脈,教失眠的杭州李女士按“安眠穴”,剛體驗完按摩的上班族王先生舒展著肩膀:“平時久坐脖子硬,師傅按完輕松多了,還教了我日常拉伸動作。”艾條DIY攤位,藥師講解功效,孩子踮腳細細卷緊艾絨,家長拍照后把艾條帶回家……
國潮消費、AI定制成新晉熱門,攤位前擠滿年輕游客。選“閩南紅磚紋樣”“燕尾脊輪廓”上傳到AI定制機做衛衣圖案,大學生小吳看著設計圖說:“把泉州元素穿在身上,比買現成的潮多了!”德濟門前的“泉鄉好貨”市集里,咖啡香與文創氣交織。本土品牌推出龍眼蜜鐵觀音咖啡:“泉州特色,甜而不膩”;國潮文創攤位上,南音琵琶帆布包、騎樓鑰匙扣、閩南諺語書簽琳瑯滿目,陳阿姨仔細挑選著冰箱貼:“一個自用,一個送鄰居,讓她感受古街新味。”
萬人博餅
民俗凝聚古城向心力
當晚,中山南路水門巷至南岳宮口路段化身歡樂海洋,泉州古城“聚寶杯”萬人博餅大賽將熱鬧推向高潮,游客的深度參與讓民俗有了新活力。登記處,游客排隊掃碼領取參賽券,從廈門、漳州專程趕來的游客,還會互相交流“去年在哪玩的博餅”“今年希望中什么獎”,陌生人間因共同的興趣話題熟絡起來。
博餅桌前,工作人員耐心講解參賽規則。來自江西的周先生是第一次玩博餅,旁邊的泉州阿姨主動教他“手要穩,輕輕擲”,周先生試擲一次后笑著說“原來這么有意思,比單純逛街好玩多了”。“四個紅!中了!”來自本地的林先生舉起骰子歡呼,家人立刻圍攏過來,志愿者遞上獎品時,林先生特意讓孩子接過,“讓他感受下博餅的快樂”。
中山南路的開市,不僅是一條街道的“重生”,更是泉州古城復興模式的一次探索——以文化為魂,激活可互動的歷史空間;以民生為本,釋放可參與的商業活力;以民俗為紐帶,凝聚可共情的城市人心。這份“宋元風華今又盛”的景象,也為更多歷史文化名城的復興,提供了“泉州思路”。正如市民陳先生所說:“這條街既喚醒了我們的舊時光,又讓年輕人、外地游客愿意參與,這就是最鮮活的美好生活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