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為立體展現“十四五”時期,全市各級各部門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聚焦“大拼經濟、大抓發展”,深入實施“抓項目、促發展”系列專項行動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效,即日起,泉州晚報開設《收官“十四五” 我的獲得感——“抓項目、促發展”系列專項行動》專欄,激勵全市上下提振信心、鼓足干勁、擔當作為,奮力打好“十四五”規劃收官戰,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金秋的泉州,觸目可及的是時光的深厚積淀與發展的蓬勃脈動。一幅“產、城、人”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在這里鋪展——它源自“橫縱交織”的發展智慧,更離不開“長遠謀劃、一抓到底”的堅定信念,這一切已深深烙印在泉州1.1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之上。
“橫”,是統籌全局、“全市一盤棋”的格局。泉州將“抓項目、促發展”具化為23個專項行動,涵蓋“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聚城暢通”“文旅+”“惠民生補短板”等方面。這些行動如同一條條強勁的脈絡,共同支撐起產業、城市與民生三位一體的發展架構。
“縱”,是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著。按照“2022攻堅破難點、2023奮戰造氛圍、2024創優提品質、2025提效看成效”的節奏,堅持“干一年、看三年、盯五年”的系統思維,泉州“抓項目、促發展”系列專項行動于“起承轉合”間連貫有序、逐步深化。
在這一橫一縱的精準運筆之下,泉州的發展藍圖正從容轉化為生動實景。“十四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聚焦“大拼經濟、大抓發展”,扎實推進“抓項目、促發展”系列專項行動,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求真務實的執行力,奮力書寫產城人融合發展新篇章。
□融媒體記者 林書修 莊丹丹
產業煥新
從“筑巢引鳳”到“產業生態”,“百千萬”園區加速崛起
清源山下,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內,大河數智公司的高精度無人打印設備晝夜運轉,成為本地機械裝備、鞋服等龍頭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幾年前,該片區還是低效廠房與舊民居混雜的區域。如今,標準化廠房在園區內拔地而起,學校、醫院、休閑設施、商業配套一應俱全,已吸引超400家企業入駐,今年上半年產值突破45億元。
從“低效空間”到“活力載體”的蛻變,是泉州“橫向織網、縱向深耕”產業策略的生動寫照。
“橫”的突破,始于“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它如一把手術刀,精準切入企業增資擴產空間有限、優質項目落地難等困境。以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泉州堅持把園區作為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的主陣地,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新興和未來產業集聚發展。
目前,泉州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已形成“百個園區項目、千億設備投資、萬畝用地改造”的“百千萬”態勢,累計盤活低效工業用地2.9萬畝,建成產業空間超3900萬平方米,吸引近3000家企業落戶。這不僅是為企業“筑巢”,更是為產業升級“拓荒”。
在拓展物理空間的同時,泉州以“縱”向的持續發力推動產業從“集聚”走向“融合”,將空間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圍繞九大千億制造業集群和50條縣域重點產業鏈,泉州連續實施“抓創新促應用”“抓工業設計促產業提升”“中試驗證平臺建設”“綠色數字技改”等行動,以創新驅動產業鏈高質量重塑,構建“搬不走的產業生態”。
多年投入正持續結出碩果: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的1037家增至超3000家,大院大所由18家增至30家,研發投入從142億元增至271億元,增幅居全省首位。截至今年6月底,泉州規上工業企業基本實現“智改數轉”全覆蓋,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73家,兩項指標雙雙位居全省榜首,彰顯出泉州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硬核底氣。
去年,泉州現代體育產品集群躋身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泉州還獲批全國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5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一系列“國字號”榮譽,標志著泉州產業生態從“拼成本、拼規模”邁向“拼創新、拼生態”,筑起堅實的產業護城河。
城市提質
從“增量擴張”到“提質增效”,城市新格局全面鋪開
鑼聲響起,商門敞開。國慶前夕,中山南路開市盛典啟幕,修繕一新的街巷人潮涌動,海絲古城風采再現。在城東,隨著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涉鐵工程竣工,老君大道關鍵節點打通,20條通行路線全面“解鎖”,市民出行效率顯著提升。
產業是城市的“筋骨”,城建與治理則是城市的“血脈”。泉州的城市進化,同樣遵循一橫一縱的邏輯,實現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能”的躍升。
“橫”向合力,體現在“抓城建提品質”“抓征遷、交凈地”“聚城暢通”等多項行動的協同推進。泉州城建年度投資從2020年的61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1400億元,實現翻番。2025年,泉州安排市重點項目1082個,總投資達13869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524億元。1—6月,1082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41.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53.16%;234個省重點項目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的54.22%。
一批群眾期盼已久的項目取得突破。金嶼大橋、百崎大橋全速建設,分別計劃于2026年、2027年通車;中心市區首條環城快速路——中環城路市區段年底貫通;國道324改線工程動工,解決多年“穿城”之困。
在橫向推進的同時,泉州以“縱”向定力踐行“人民城市為人民”,推動漸進式有機更新。
“新城加速繁榮”與“古城保護提質”并行。中央商務區內,泉州國際中心暨萬象匯項目全力推進,打造東海核心區首座大型文商旅綜合體;東海悅華、榮譽等酒店陸續開業,填補高端住宿空白。在中央活力區,泉州文商旅新地標——市井十洲城項目一期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二期二次結構施工加速推進,項目計劃于2026年10月開業迎八方來客。老城區的中山路及75條街巷完成提升,2.5公里主軸全線貫通,中山驛館等風貌空間煥發新生,成為市民游客打卡地。
一城繁華半城綠,華燈璀璨光明城。“綠滿泉城”行動新增改建綠地9433.5畝;“污水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新建管網超1700公里,中心市區污水收集率提升至79.9%。“夜景照明提升”“水系聯排聯調”“電力設施補短板”等三年行動同步推進,突出精細治理,構建群眾精致生活空間。
文旅融合方面,泉州實施“文旅+”專項行動,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旅游城市”和“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2023年旅游收入首破千億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100萬人次,增長13.3%。“百家酒店建設計劃”新增投用酒店105家、床位1.5萬張,提升過夜游占比。
民生向暖
從“愿望愿景”到“實事清單”,民生好圖景生動繪就
“歡迎入住新居!”今年5月,鯉城區愛國路片區安商房項目交付,300余戶居民喜遷新居。項目自2023年4月啟動,歷時兩年建成,高品質、快交付贏得居民贊譽。
實現“住有所居”,是泉州“惠民生補短板”專項行動的縮影,體現城市發展的溫度。
“橫”向廣度,體現在民生事業的全領域覆蓋。泉州將75%以上財力投入民生,2025年43個為民辦實事項目總投資134.72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聚焦物業、安居、教育、醫療等群眾關切領域。
“縱”向深度,彰顯于民生事業的持續發力——
教育方面,“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成為現實。今年秋季開學,泉州市培元中學北峰校區、泉州市實驗小學大興校區和東海分校等5所新校集體“上新”,新增學位覆蓋幼兒園至高中。據了解,“十四五”以來,泉州已累計建成教育項目317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23.2萬個,中心市區高中錄取率從2021年的54.7%提升到69%。
醫療領域,“讓群眾就醫更滿意”落到實處。泉州市本級加快引育高端醫療機構和人才,以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上海六院福建醫院為例,該院被引進泉州后,已累計開展175項新技術,填補省內技術空白19項,市域外患者到該院就診人數增長259.8%。此外,我市還積極推動省屬、市級醫院與縣級醫院精準結對,截至目前共有7家縣域總醫院達三級醫院服務水平,8家縣級綜合醫院服務能力達國家“推薦標準”,數量均居全省首位。與此同時,隨著“先診療后付費”“一次掛號管三天”等便民舉措在全市創新開展,群眾就醫滿意度正持續提升。
養老方面,“讓老人更好享受晚年時光”是正在兌現的堅實承諾。泉州加快構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全市建成養老機構759所,床位超1萬張,社區養老服務基本全覆蓋,應對“銀發浪潮”更加從容。
通過持續實施“惠民生補短板”行動,泉州不僅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也為城市長遠發展筑牢韌性根基。
責任編輯:賴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