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運營還沒滿6年的泉州客運中心站,從沒像現在這么尷尬。
其所處的泉秀街與坪山路交叉口,由原來的城市邊緣,已經變成了中心市區的心臟地帶——上個月,泉州市行政中心正式東遷,伴隨而來的,是交通流迅速往泉秀街匯集,擁堵問題日益明顯。而每日迎來送往至少6萬人次客流的中心站和新車站,成為眾矢之的。車站外遷,眾望所歸。上月底的泉州交通整治工作匯報會上,泉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副市長許昆貞表示,要解決泉秀街交通擁堵問題,關鍵是車站外遷,而且一定要快。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探討解決泉秀街擁堵問題的同時,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客運中心站的前世今生,或許能給今后的車站建設帶來一些借鑒性的思考。
一縮再縮的中心站
由于位于市區泉秀街街頭的新車站超負荷運營,1997年,客運中心站獲省政府立項批準。經過幾次論證,2001年左右,客運中心站初步擬址于豐澤街現公交大廈所在地隔壁,占地50畝。“當時,這一地段還是郊區,地點應該還是比較理想的。而且,我們征地拆遷都做好了,花了五六百萬做好了前期工作。”泉州汽車運輸總公司相關人士說。后來,這一方案遭到有關部門的否決。理由是此處將建大坪山隧道,一旦建設車站,將來可能會造成擁堵。隨之,在泉州市政府的協調下,客運中心站最終定在泉秀街與坪山路交叉口。按照核定標準,客運中心站為一級客運站,日客運量可達25000人次。
客運中心站為何最終選在與新車站一條街——泉秀街上,如今已不得而知。相關部門提及此事,特別謹慎,也只是淡淡地說是有關領導敲定的,不愿多說。然而,事實上,自提出建設客運中心站之日,該站就一直處于尷尬的局面。除了開始選址幾易其址外,敲定最終地點后,客運中心站用地從原先的50畝縮為45畝。而到該站動工時,用地面積再次縮減5畝,只剩下40畝。有關人士表示,這次的5畝地,一開始是由市里有關部門協調用于房地產開發,后來開起了中閩百匯商場。按該人士的說法,隨后,因打通美桐街斷頭路需求,客運中心站再次縮減部分用地,實際用地面積已沒有40畝。而按照國家一級客運站標準,其用地面積至少要55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