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7月1日至11月20日,共有超2000名上市公司高管通過二級市場減持,套現金額超350億元。而隨著套現潮的來臨,上市公司高管的離職潮也隨之來臨。
據通過上交所與深交所網站的公告統計,2014年11月1日至26日,上交所有8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高管辭職的公告,而深交所方面有81家上市公司發布了高管辭職的公告,如此計算的話,這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中已經有161家公司的高管相繼辭職。
減持潮過后現辭職潮
另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從今年7月1日至11月20日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A股共有1210家上市公司發布高管離職公告,部分公告涉及多位高管離職。
“高管變動確實比往年更為頻繁。”金鼎投資分析師李安偉向記者表示,這一方面說明了資本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高效性,一方面也體現了高管對上市公司發展以及自我價值實現的判斷。另外,高管頻繁變動與A股不斷擴容也不無關系。
之所以有這么多公司的高管選擇離職,有分析人士表示:“根據《上市公司章程》,高管們所持股份自公司上市之日起1年內不得轉讓,之后每年減持數量不能超過持股總數的25%,而離職后半年內,不能減持。這就意味著,若今年離職,半年后減持將不受影響,若大盤行情可以持續,明年年初或將再迎一輪高位套現熱潮。”
與往年類似,高管對于辭職的原因總是草草帶過,解釋辭職原因時最常見的字眼就是“個人原因”“工作原因”。實際上,高管辭職的真正原因除了為減持做準備和主業變更之外,今年以來還出現了部分高管遭到證監會處罰、涉嫌犯罪刑拘而導致的辭職。
辭職理由各異
除上述離職理由外,部分行業的高管辭職也受行業寒冬的影響。如今年3月份,煤炭行業中的四川圣達原董事長常鋒辭職,接下來上市公司放棄老本行進軍動漫娛樂,大股東易主。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接任不到半年的新董事長李傳榮,以及財務總監等一眾高管齊刷刷“退位”。
而一些上市公司本身沒有受到經濟周期太大影響,但卻因為“自作孽”導致管理層頻繁換人。本來就已經陷入重組泥潭的*ST傳媒,今年接連受到違規處罰,帶來人事地震。從2月份到9月份,*ST傳媒不斷有高管離職,影響波及包括董事長、財務總監和總經理等在內的8名關鍵管理人,財務總監半年多內換了三任。
另外,隨著經濟放緩,周期性行業信貸風險逐漸暴露,從3月份開始,化工行業的*ST霞客陸續曝出巨額逾期貸款,旗下兩家子公司申請破產重整。在這種情況下*ST霞客高管紛紛“跳船”,1月份董事長離職,2月份董秘離職,5月份財務總監離職,7月份總經理離職,上任不到5個月的新董事長馮淑君可能眼看形勢不妙,也一并走人。
持續調整的房地產行業,也出現了一股異于往常的高管離職潮。今年以來,A股共有59家上市房企81名關鍵管理人員離職,較去年全年增加超過七成。房地產轉型加快,最頂層人物都坐不住,另謀出路的副總和以下級別高管就更多了。近日,萬科原執行副總裁肖莉宣布辭職,加盟互聯網房地產服務平臺新秀房多多,引發轟動。
(海西地產網 吳淑惠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