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中國網聚焦泉州臺商投資區
發布報道
《泉州臺商投資區:文明實踐“貼地走”,
民生幸福“看得見”》
一起來看
一頓準時送到家的熱飯、一次家門口的健康問診、一堂孩子眼里發光的非遺課——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文明實踐從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融入居民日常的具體服務。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串聯起基層治理的溫度,也讓民生幸福有了實實在在的落點。
隊伍沉網格,服務跟需求
要讓文明實踐扎根基層,首先得讓服務力量找得到群眾、幫得上忙。泉州臺商投資區以黨建為紐帶,把文明實踐隊伍建在網格里,讓服務精準對接需求。東園鎮溪莊社區打破黨建與文明實踐“平行推進”的模式,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黨建網格深度融合,以實踐站為紐帶,構建“社區干部(網格員)+居民小組長(戰時網格員)+黨員志愿者”分層服務體系,給每位黨員志愿者明確“掛鉤戶數”和“服務職責”,還組建“黨員先鋒隊”“文明勸導隊”等6支志愿服務隊伍,社區“兩委”干部既當“指揮員”統籌安排,又當“排頭兵”帶頭服務,年均開展環境清潔、政策宣講、關愛幫扶等活動超100場,服務群眾超6000人次。
張坂鎮則搭建“1+31+N”志愿服務體系,以1個實踐所、31個實踐站為核心,聯動企業、學校、醫療機構和公益組織,今年以來開展愛心幫扶、免費義剪義診、環境衛生整治等活動100余場,2000余人次參與其中,讓志愿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不管是日常的小事還是急難的問題,都能找到人幫忙。
舊俗減負擔,新風添和諧
紅白事大操大辦、相互攀比,曾是泉州臺商投資區不少居民的“心頭累”——花錢費力不說,還容易讓鄰里關系變味。針對這一痛點,各社區、鄉鎮以文明實踐站為陣地,用新風尚替掉舊習俗。東園鎮溪莊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和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要求變成居民能遵守、好監督的公約,志愿者提供“事前政策宣講、事中流程指導、事后效果跟蹤”的全鏈條服務,從“勸著改”變成“幫著做”。居民老楊深有感觸:“以前辦喪事要擺幾十桌,現在最多十來桌,既減輕了經濟負擔,也讓家人能專心緬懷逝者。”社區還常辦“移風易俗大家談”“文明家庭評選”,用身邊事教身邊人,如今紅白事大操大辦現象下降90%以上。
溪莊社區開展文明殯葬宣傳活動
張坂鎮也將移風易俗納入志愿服務重點,通過多樣化宣傳引導,讓“不攀比、不浪費”成了更多人的自覺選擇。舊俗的負擔少了,鄰里間的和諧多了,社區里的氛圍也更輕松了。
實事解難題,文化潤生活
文明實踐的核心,是把群眾的“煩心事”變成“放心事”,把“需求點”變成“服務點”。東園鎮溪莊社區實踐站設了“議事角”,居民有意見可以提、有難題可以說,社區構建“收集意見—分類處置—跟蹤反饋”的閉環機制,今年以來解決了環境整治、設施維護等民生難題40件,化解鄰里糾紛22起;看到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吃飯難,社區依托省級五星級幸福院發起“愛心送餐”項目,18名志愿者每天上門送“一日一餐”,累計送餐超36000餐次,服務時長超5000小時,讓老人不用再為一頓熱飯發愁。
文化服務也跟著群眾的喜好走。張坂鎮依托八仙過海旅游度假區、“三灣”等景點,組建“玉沙灣志愿服務隊”,今年以來服務游客超5萬人次;還創新“非遺+研學”模式,讓孩子們走進雕藝館學非遺,組建雕藝傳承志愿服務隊教技藝、講文化保護,服務群眾超1000人次。百崎回族鄉在御湖灣沁園小區的文明實踐活動中,既有中醫義診、政策宣傳,還有舞蹈、古箏表演和家訓童謠傳唱,居民既能辦事又能娛樂,日子過得更有滋味。
木偶臉譜繪制體驗
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文明實踐從來不是“走過場”的形式,而是落在“為民辦事”的實處。從給老人送餐的細心,到改舊俗的耐心,再到解難題的用心,每一件小事都藏著對群眾的牽掛,讓民生幸福從“心里盼”的向往,變成了“日常享”的真實。這里的文明,藏在街巷的煙火氣里,映在居民的笑容里,更扎根在每一次為群眾辦實事的行動里,穩穩托起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