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橋南的一間小店里,一個特別的展柜陳列著數十枚生蠔殼,殼面上描繪著東西塔、洛陽橋、老君巖等泉州地標,以及各種花鳥圖案。這些獨特的畫作出自90歲的退休教師劉以符之手。
泉州網10月10日訊(融媒體記者 陳玲紅 王柏峰 文/圖)在洛陽橋南的一間小店里,一個特別的展柜陳列著數十枚生蠔殼,殼面上描繪著東西塔、洛陽橋、老君巖等泉州地標,以及各種花鳥圖案。這些獨特的畫作出自90歲的退休教師劉以符之手。
三年前,因不忍見大量蠔殼被丟棄,他重拾年少時學過的繪畫技藝,以蠔殼為“紙”,繪出心中對故鄉的深情。如今,他有38件作品被洛江區檔案館收藏,部分作品被免費贈予有緣的游客,讓泉州文化隨著小小的蠔殼走向更遠的地方。
劉以符創作蠔殼畫十分專注
精美的蠔殼畫作品
垃圾堆里挑蠔殼 六十多年后重拾畫筆
生長于洛陽橋邊的劉以符與橋相伴九十載,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飽含感情。三年前,87歲的他看到大量蠔殼被當作垃圾扔掉,覺得十分可惜,萌生了在蠔殼上作畫的念頭。
對于一位耄耋老人而言,在方寸大小的蠔殼上作畫并非易事。但劉老師很自信:“我眼不花,手不抖,我可以。”于是,他從垃圾堆里挑了幾個最大的蠔殼,準備用僅存的一點美術功底進行廢物再利用。
劉老師首先用清潔劑徹底清洗蠔殼后再曬干。曬干后的蠔殼一上色很快便能“吃色”,這也意味著創作時不易修改。于是,劉老師先用鉛筆在蠔殼上打個底,然后再上色。因為蠔殼很小,一些細節線條無法用顏料筆直接畫,劉老師便用“荒廢”多年的鋼筆蘸著顏料畫。有時候上色后,顏料用濕紙擦不掉,就得用刻刀一點點刮掉。整個創作過程中不僅手要穩,心要靜,而且要耐心十足。
泉州的世界遺產景點是他最常描繪的主題。“東西塔、洛陽橋、老君巖這些,基本不用看,憑印象也能畫個大概。”劉老師說,而動物、花鳥則較為復雜,需提前打草稿。完成一件蠔殼畫,通常需要一個多小時。
香煙盒上畫底稿 “只送不賣”傳理念
“我沒有美術功底,只是年輕時參加教師培訓學過一點點,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既沒有教,也沒有畫,到87歲有這個想法時,也是想試試,能畫就畫著玩。”劉老師介紹,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畫了200多個蠔殼。常有游客想購買他的作品,但都被他婉拒。他堅持“只送不賣”,遇到真心喜愛的游客便慷慨相贈。
“送出去了就沒有了,所以每件蠔殼畫都有一份底稿保存著,哪個送出去了,我就根據底稿再創作一個,萬一人家還是喜歡這款呢?”劉老師就住在店面后方。記者在這里看到,底稿也是廢物再利用,全畫在香煙的包裝盒上。“以前是開小賣部的,這樣的包裝盒很多。”劉老師解釋道。
“作畫是發揮余熱,打發時間,同時也是想告訴小朋友們廢物可以再利用,看人看事都要一分為二,不要絕對化;其次,你所學的東西都會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運用到,所以學東西一定要認真、扎實。”作為退休的老教師,劉老師仍不忘教師本職。他說現在他不用自己撿蠔殼了,有一位學生家里有很多蠔殼,隔三岔五就會送一些過來讓他挑。
書店主理人被打動 帶蠔殼畫全國巡展
劉老師的創作吸引并打動了許多到洛陽橋旅游的游客,芥子書屋主理人吳彬彬便是其中之一。吳彬彬介紹,得知老人家的作品并沒有歸納整理,她便希望能為老人家的創作做一份“備份”,讓作品更完整。于是她帶領團隊為老人家的作品一一拍照,并稍作漫畫效果處理,匯編成名為《蚵仔》的文創產品。“我們也帶著劉老師的作品去全國的藝術展和書店節做展覽和交流,很多人都很喜歡這樣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吳彬彬介紹,展覽走過杭州、重慶、寧波、南昌等多個地方,反響都很不錯。
就在記者采訪當日,小紅書平臺工作人員也在劉老師的店里拍攝。他們正在拍攝一期與海相關的紀錄片,在泉州就選擇了劉以符老師和他的作品,展現泉州人與海的關系。“非常有地方特色,老人與海、與藝術的關系,我們覺得既深刻又有煙火氣。”一名現場工作人員說道。
責任編輯:黃冬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