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網10月15日訊(融媒體記者 黃墩良 通訊員 林文靜)在跨境電商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企業資質與認證報告成為贏得市場信任、獲取交易機會的關鍵。然而,部分經營者為降低成本、快速搶占優勢,不惜冒用他人驗廠報告進行商業宣傳。此舉不僅違背商業道德,也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最終得不償失。
案情 盜用驗廠報告 公然用于產品宣傳
D公司與B公司均主要從事母嬰用品生產及銷售業務,業務范圍覆蓋歐洲等境外電商市場的經營主體。為更好地在境外開展商品銷售業務,吸引更多優質客戶,D公司經申請,獲得了機構出具的BSCI驗廠報告。
后來,D公司發現,B公司在自己經營的用于展示商品、獲取交易機會的網站上,標注了“BSCI and ISO9901 certified Factory”(BSCI及ISO9901認證工廠),并在網站首頁附有標題為“D公司BSCI驗廠報告”的BSCI驗廠報告。
D公司認為,B公司在未申請BSCI驗廠的情況下,擅自在其獨立站內使用D公司的BSCI報告,未支出任何成本即獲得了一份能夠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消費者及其他交易對象信任的評價報告,以虛假陳述的方式利用了D公司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本不屬于自己的交易機會,也給D公司造成損失。
D公司遂作為原告,將B公司起訴至石獅市人民法院,請求判令B公司賠償D公司經濟損失及因維權而支出的合理開支。
結果 構成不正當競爭 需立即停止侵權
經審理,法院認為,這起案件中,D公司與B公司在實際經營中商品銷售范圍均包括境外地區,兩者在銷售地域、業務等方面存在一定重疊,爭奪交易機會的可能性較大,若B公司實施的被訴侵權行為,不當謀取了應當歸屬于D公司的競爭優勢,則其行為即構成對D公司的不正當競爭,應受《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
B公司自認其并未獲得BSCI驗廠報告,卻在其實際運營的被訴侵權網站上展示了標題中帶有D公司英文名稱、內容與D公司的BSCI驗廠報告基本一致的BSCI驗廠報告,并用英文表明其已獲BSCI驗廠報告。B公司將D公司獲得的BSCI驗廠報告主體信息篡改為其公司主體信息后,把修改后的BSCI驗廠報告信息用于其運營網站進行商業宣傳的行為,不當地將D公司基于自身在生產、環境、商業道德等環節的投入而獲得的檢測結果優勢據為己有,不僅極有可能導致其他市場經營主體或消費者在進行交易對象選擇時,對B公司的相關經營情況產生虛假認知,造成欺騙、誤導的客觀后果,也不當增加了B公司的競爭優勢,并可能使得D公司喪失潛在交易機會。
法院還認為,B公司的行為構成虛假宣傳,其應就其虛假宣傳行為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B公司冒用他人驗廠報告的行為客觀上使得不符合或未申請驗廠檢測的主體能夠在無需支出改善指標、申請驗證等必要成本的情況下,使相關公眾誤以為其已具備相應資質,由此獲得不當交易機會,并減損被冒用經營者可能的交易機會,還可能給被冒用經營者的聲譽帶來損害。
日前,法院在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時,著重考慮D公司為獲取BSCI檢驗報告所花費的必要費用,B公司冒用BSCI檢驗報告給D公司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B公司實施虛假宣傳行為的情節、性質、影響以及B公司的過錯程度等因素,酌情確定B公司賠償D公司經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說法 切勿虛假宣傳 失信易釀苦果
法官介紹,BSCI(Business Social Compliance Initiative)系成立于歐洲的倡議商界遵守社會責任組織。該組織對作為其組織成員的全球供應商進行社會責任審查,并形成BSCI驗廠報告,主要審查內容包括:禁止歧視、工作時間、環境和安全等。BSCI驗廠報告所確定的級別對于供應商在歐洲等海外市場獲得市場認可度、提高企業形象、獲取訂單等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法官說,包括BSCI驗廠報告在內的檢測報告以及各類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出具的質量認證證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環境、產品質量等情況,是市場信任的重要基石,也是相關公眾快速獲取信息、作出交易決策的重要依據。盜用、冒用他人的審核報告或認證證書,雖然可能獲得競爭優勢,但這種競爭優勢的不當獲取是建立在誤導相關公眾、減損其他經營者潛在交易機會以及擾亂市場秩序的前提之下,不僅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的虛假宣傳行為,需要向特定權利人承擔賠償責任,而且還可能因違反相關行政管理規定面臨行政處罰。
法官提醒,市場經營者應當注意,強化誠信經營、合規經營的理念,通過合法的方式經過正規渠道獲取相關審核報告或認證證書,自覺抵制冒用等虛假宣傳的不當行為,主動做公平、有序、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守護者。
責任編輯:林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