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傍晚,市區馬可·波羅雕塑廣場舉辦音樂會,中意音樂藝術家們一起為市民帶來精彩的音樂演出。(融媒體記者陳曉東 攝)
泉州網10月15日訊 (融媒體記者 范金林)10月的泉州,海風里飄著南音的婉轉,也迎來了地中海的古典弦音。為紀念中意建交55周年和泉州馬可・波羅雕塑落成一周年,10月10日至14日,由泉州市外事辦、市文旅局主辦的“絲路回響・中意和鳴”中國(泉州)意大利音樂文化交流活動在泉舉辦。來自意大利坎波巴索音樂學院室內樂團、斯卡拉歌劇院的藝術家們,用流淌的旋律,續寫著中意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蟳埔快閃 花與樂的初遇
音樂會尚未啟幕,意大利藝術家們已一頭扎進泉州的煙火氣里。他們走進蟳埔民俗文化村,親身體驗泉州“簪花圍”,蟳埔女靈巧的雙手為他們戴上了寓意吉祥的鮮花頭飾。藝術家們身著中式傳統服裝,頭簪鮮花,在蚵殼厝的古樸背景下即興演奏,完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快閃”演出。無需搭建舞臺,墻角一架鋼琴便是全部道具,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瑟琳娜·法諾奇亞深情演繹意大利名曲《請別忘了我》,與鋼琴聲悠揚旋律交織,引得游客紛紛駐足,拍照記錄下這中西文化巧妙融合的瞬間。
“我想把泉州的美帶回意大利。”瑟琳娜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這里的美好,正如歌曲的名字那樣,希望這座城也不要忘記我們的到來。”
廣場盛宴 中與意的和鳴
海風送爽,琴韻悠揚。10月11日下午,泉州市豐澤區法石片區的馬可・波羅雕塑廣場成了音樂的海洋,一場以“絲路回響·中意和鳴”為主題的音樂會如期上演。音樂會從圣桑的《天鵝》揭開序幕,鋼琴與大提琴勾勒出靜謐動人的旋律,隨后,意大利歌劇《小夜曲》的高亢嘹亮,瞬間點燃地中海的風情。轉眼間,《梅花操》的雅樂與《靜夜思》的吟唱,千年南音從絲弦間淌出,琵琶珠落,洞簫低吟,與西洋樂遙相呼應。最動人的和鳴在《茉莉花》《藍藍泉州灣》中綻放——鋼琴與大提琴遇見南琶與洞簫,東方婉約與西方浪漫交織共鳴。最后,泉州籍歌唱家王小春與瑟琳娜用中文合唱歌曲《送別》,引得全場掌聲雷動。
“泉州作為馬可·波羅當年離開中國返回意大利的港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是連接中意兩國的重要紐帶。”意大利駐廣州總領事德派羅對音樂會予以高度評價,“音樂會的舉辦是對馬可·波羅精神的最佳傳承,促進了中意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讓兩國音樂完美融合。”
古城續章 音與景的交融
這場音樂對話,并未止步于廣場。12日晚,“絲路回響·中意和鳴”專場音樂會在泉州大劇院音樂廳精彩上演,意大利坎波巴索音樂學院室內樂團與斯卡拉歌劇院藝術家用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音樂表演,為泉州觀眾呈現一場從浪漫主義經典到現代銀幕旋律的深邃音樂之旅。
13日,意大利藝術家們化身“游客”,打卡開元寺、西街等景點,并于當晚在泉州古城西街天臺上奏響浪漫旋律,讓意大利的美妙樂符流淌于泉州古城的夜色之中。夜晚的鋼琴、大提琴與小提琴在古厝屋頂相遇,女高音響徹整個天臺,路過的游客或坐在石階上聆聽,或舉起手機拍照,古街的煙火氣與樂聲纏成一團,讓游人如織的西街變成了露天音樂會。“音樂上的融合能讓我們彼此更加靠近。這種靠近,比任何話語都更有力量。”意大利坎波巴索音樂學院鋼琴家、作曲家兼藝術總監西蒙尼·薩拉說。
責任編輯:林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