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一流”高校的科研智慧與海絲名城、制造強市的產業底蘊相遇,一場以“人工智能”為紐帶的賽事,正成為泉州破解產業升級密碼、構建人才高地的關鍵抓手。
今年6月至10月,由泉州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泉州杯”北京大學1898創新大賽·人工智能專場,不僅是一場高水平科創比拼,更是泉州踐行“以賽聚才、以才促產、以產興城”戰略的生動實踐。從169個參賽項目的多元覆蓋,到“四鏈融合”的生態構建,這場賽事正為泉州人工智能產業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為傳統“制造”向“智造”轉型提供“泉州方案”。
□融媒體記者 吳宗寶 通訊員 林小宇 羅揚彬
以賽促產 讓“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接軌
一場賽事的價值,從來不止于獎項歸屬,更在于其能否成為連接創新資源與產業需求的“轉換器”。
“泉州杯”人工智能專場自啟動以來,便通過精準對接北大科創力量與泉州產業痛點,讓“實驗室里的技術”真正走向“生產線上的應用”,成為構建泉州AI生態圈的重要起點。
從參賽陣容與賽道布局來看,本次賽事的“產業導向性”尤為突出。大賽共吸引169個項目、近600人次報名,經資格審查進入初賽的項目中,北京大學相關項目134個、泉州市相關項目35個,覆蓋AI基建、AI應用、智能體、具身智能四大核心賽道。這種“賽道跟著產業走”的設計,讓賽事從源頭上“掌舵”,讓創新與產業精準“接軌”。
9月5日,大賽復賽在北京大學順利舉辦,來自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投資機構代表與產業領袖組成評審團,不僅關注項目的技術創新性,更著重考察其與泉州產業的適配度、落地可行性。10月20日,決賽將落地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采用“現場路演+實地考察”的模式,讓北大團隊深入了解泉州企業的真實需求,也讓泉州企業直觀感受前沿技術的應用潛力。
對于獲獎的高質量項目,泉州提供“資本+平臺+政策”的全鏈條支持。一方面,對接本地產業基金,解決項目落地的資金難題;另一方面,開放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等載體資源,為項目提供研發場地、算力支撐與產業鏈配套,真正實現“賽事結束,項目落地”。
本次參賽項目——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的“具身特種機器人”項目,正是這場賽事“產研對接”的典型案例。該項目團隊憑借技術優勢成功闖入決賽,其研發的智能特種機器人可針對軌道交通、新能源及傳統制造業的復雜場景,提供定制化裝備與解決方案。“‘泉州杯’賽事為我們提供了新產品展示、技術轉化與市場推廣的寶貴平臺。”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技術副總監黃承曦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黃承曦還談道:“我們非常期待借助大賽契機,與更多高水平團隊交流碰撞、激發創新靈感。同時也希望以此推動技術成果的實戰轉化與落地應用,助力泉州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的集聚與升級。”
以才賦能 人才引擎驅動智造升級
人才聚,則產業興。
在波濤洶涌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泉州正以“求才若渴”的姿態和“筑巢引鳳”的智慧,精準落子,通過匯聚八方英才,打造面向未來的AI產業創新高地,擘畫一幅“以才賦能,數智騰飛”的新藍圖。
泉州創新性地打造了“1+1”人工智能產業園模式,為產業發展裝上了強大的“雙引擎”。一端是以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為研發制造基地,匯聚創新能量;另一端則以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提供堅實的算力支撐。這一“前店后廠”式的布局,構建了從技術研發、場景驗證到規模生產的完整生態,形成了吸引人工智能企業及人才的強大“磁場”。
把鏡頭對準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宏芯科技專注于數據中心和5G承載網用硅光芯片與光模塊研發和生產,通過不斷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打造出一系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硅光芯片產品與硅光模塊,可以滿足云服務商、電信運營商、光通信設備商等的海量需求。
“泉州的營商環境極為優越,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堅實的啟動資金和場地支持,有效化解了初期壓力,助力企業迅速落地并發展壯大。”宏芯科技(泉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林深有感觸,泉州在人才政策上展現出的巨大誠意與力度,一系列引才、育才、留才的“組合拳”,讓人才得以安心扎根,盡情施展才華;谶@些有利條件,泉州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有望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增長極。
作為泉州本土數字經濟企業,南威軟件集團的實踐頗具代表性。“AI是產業升級的‘新引擎’,而人才是引擎的‘核心燃料’。”南威軟件集團技術中心總經理游建友說道。他們不僅將AI視覺檢測、數據智能分析等解決方案深度應用于紡織鞋服、建材家居等傳統優勢產業,助力其邁向“智造”新高度,更開創性地打造了開放的AI能力平臺,探索出“以平臺引才”的新模式,吸引人才來泉州,解決產業實際問題。
以城筑巢 厚植新興產業的創新“沃土”
如果說本次賽事是“引才的窗口”,那么完善的政策體系與產業生態,才是“留才的沃土”。
泉州市以人才“港灣計劃”為統領,系統構建“1+5+N”人才政策體系,開展人才人口“雙增”行動,集聚各類人才,持續擦亮打響“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10月,泉州就出臺《泉州市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從算力建設、關鍵技術攻關、市場主體培育、應用場景打造、人才引育等五個方面著手大力推動我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到2026年,力爭培育市級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20個,打造特色鮮明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范項目50個。
泉州聚焦人才“培育與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一方面,針對人才能力提升,對列入計劃的人工智能培訓項目,根據開展成效給予最高5萬元支持;對在省外開展的異地培訓給予最高25萬元支持,鼓勵人才“走出去”學習先進技術。另一方面,提供生活與購房補貼。對在我市民營企業等單位穩定就業或自主創辦企業的青年人才,博士研究生最高可獲15萬元生活補貼、最高12萬元購房補助。
確認為我市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團隊),可享受工作生活補助、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配偶和子女就業、醫療保健等一系列待遇。其中,安家補助上,按照第一至第五層次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25萬元、15萬元、5萬元的安家補助。確認為福建省引進的特級和A類、B類、C類人才,由省級人才專項經費按標準給予安家補助。工作經費上,按照第一至第五層次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25萬元、15萬元、5萬元的工作經費。確認為福建省引進的特級和A類、B類、C類人才,對照市引進高層次人才,分別給予1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25萬元的工作經費。購房補助上,我市高層次人才選擇在泉州自行購買商品住房解決居住問題的,按第一至第五層次人才分別給予80萬元、40萬元、20萬元、10萬元、5萬元的購房補助。
為突破關鍵技術攻關,泉州還立足制造業強市優勢,將技術攻關與產業需求深度綁定。一方面,推出“揭榜掛帥”機制,鼓勵本地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聚焦通用大模型、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承擔關鍵技術攻關任務,對項目揭榜方可給予最高20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另一方面,強化創新平臺“硬支撐”,對被認定為人工智能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的,分別給予150萬元、50萬元補助;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人工智能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一次性獎勵。
除市級外,各地也紛紛“出招”,加碼推出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集聚政策。其中,豐澤推出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集聚政策,構建“八獎七補六服務”全方位支持體系,以構建人才生態。“八獎”包括創新獎勵、成果轉化獎勵等;“七補”涵蓋技改投資、賽事活動、項目落地補貼等專業服務;“六服務”則提供安居保障、子女教育服務等生活保障,全方位解決人才后顧之憂。
“人工智能政策為區域產業升級和人才集聚創造了重要機遇。政策中,關于高層次人才引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等舉措,將有效吸引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深入了解泉州并來泉發展,形成‘政策紅利—人才集聚—技術突破’的良性循環。”談及政策,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俊說道。
李俊表示,下一階段,研究所將在聚人才、破技術、搭平臺等方面下功夫,聚焦智能裝備、具身智能等方向,吸引海外領軍人才,并聯合本地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復合型AI人才。同時,通過政策牽引,匯聚優勢資源形成研發聯合體,加速產業核心技術突破與轉化。此外,構建“政產學研金用”協同生態,推動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支撐“智造強市”建設。
以賽為媒,匯智成潮。這場跨越南北的AI盛會,不僅是一次創新成果的集中檢閱,更吹響了泉州向“智造強市”全面進發的號角。它精準地構建了“賽事引才、政策留才、產業用才”的閉環生態,將北大前沿科研的“最強大腦”與泉州雄厚產業的“最強應用”深度融合。展望未來,隨著更多創新種子在泉州這片產業沃土中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相信一個以人才為引擎、以AI為動能的新質生產力高地將加速崛起,書寫泉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賴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