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路周邊31條街巷完成路面鋪裝
微改造延續古城肌理 街巷煥新更宜居
泉州網10月24日訊(融媒體記者 張素萍 王柏峰 通訊員 劉柏涵 王怡瑩 文/圖)作為泉州古城現存唯一成片保留的騎樓商業區,中山南路不僅串聯著古城的煙火氣與文脈,更承載著百年商脈的厚重歷史。近日,在市古城保護發展指揮部統籌下,泉州文旅集團權屬古城公司推進的中山南路及周邊街巷提升項目迎來關鍵進展——中山南路主路已全面開放通行,而其周邊正改造提升的46條街巷中,31條已完成路面鋪裝,指揮巷已完成立面修繕,7個開閉所和4個公廁正式投用。
這場以“修舊如舊”為核心的改造,讓周邊老巷在保留歷史肌理的同時,成為更宜居、宜行的“生活載體”。

泉州中山南路作為串聯古城煙火與文脈的軸線,牽起周邊數條特色街巷。

中山南路不少建筑檐下裝飾了滴水獸,既提升了排水功能,也成了點綴其間的藝術構件。
31條街巷完成路面鋪裝 “微改造”保留古城韻味
作為中山南路改造提升工程的重要部分,中山南路周邊46條街巷改造提升工作正穩步推進中。這些街巷在改造過程中堅持“修舊如舊”原則,采用傳統材料與工藝,在提升使用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歷史風貌。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必須使用傳統材料、采用傳統工藝、保持原風貌。”施工人員介紹,在街巷修復中使用了海蠣殼水洗石、煙炙磚、清水磚以及收集的老舊石板、舊磚瓦等傳統建筑材料,著力保存古城刺桐特色元素。
街巷提升工程內容主要包括立面修繕、管線下地以及墻體加固等。目前,已完成路面鋪裝的31條街巷中,指揮巷已完成立面修繕,東觀西臺、伍堡街、靈慈宮溝等3條街巷已進入立面修繕階段,部分街巷正在進行方案設計。項目方表示將加快施工進度,力爭早日全面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為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干擾,施工方創新采取“六微六保”施工組織法,通過微干擾、微循環、微擾動等精細化措施,保障施工期間居民的正常生活。這種以人為本的施工理念,讓街巷提升工程既改善了居住環境,又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指揮巷立面提升,讓老巷在修繕中找回“年輕時的模樣”。
指揮巷找回老街記憶 環城河路面“換新裝”
在已完成立面修繕的街巷中,指揮巷的改造提升頗具代表性。這條小巷位于中山南路東側,東接傅厝巷,與義全后街相交,西抵中山南路,因明代泉州衛的王指揮使衙門設在此地而得名。這里曾居住著世界冠軍、清末舉人和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還有“官員下馬拜龍袍”的動人傳說,是一條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街巷。
據了解,此次指揮巷立面提升,泉州古城公司并未“大刀闊斧”地改造,而是讓老巷在修繕中找回“年輕時的模樣”。
如今走進指揮巷,清爽的立面、寬敞整潔的路面令人眼前一亮。路面的電線桿和路燈已被拔除,蜘蛛網般的架空線纜也消失不見,整個巷子的天際線顯得格外干凈、亮堂。沿街建筑立面以清水磚與閩南紅磚重新修復,老舊的木質窗框經過打磨、上漆,重新煥發光澤。貼近閩南傳統民居色調的洗砂墻面,既清爽又耐臟。
據介紹,指揮巷綜合提升主要從“去雜、去亂、去破、去危、去違”五個方面進行,包括拆除違章搭蓋,引導管線下地,立面修復,對建筑去污去雜,以及對空調外機等外掛設施進行隱蔽處理等。建筑按原樣恢復,并做了局部提升。不少建筑檐下裝飾了滴水獸,既提升了排水功能,也成了點綴其間的藝術構件。
“以前巷子里墻面坑坑洼洼,看著總覺得舊。現在刷了新墻、修了窗框,看著亮堂多了,但又沒丟老泉州的味兒!”住在指揮巷的陳阿姨說,現在走在巷里,就像看到了小時候的樣子,心里特別暖。

除了路面鋪裝,環城河兩側的綠化升級也讓這條街巷多了幾分詩意。
作為環繞古城的重要濱水廊道,環城河兩側街巷的鋪裝則多了幾分詩意。改造后,廊道路面平整堅實,古城公司還沿著步道補種了刺桐、三角梅等泉州鄉土花木,原本就有的柳樹被細心保留,枝干垂到河面,微風拂過盡顯古城韻味。
開閉所和公廁正式投用 民生設施“配套暖心”
街巷提升,既要“顏值”,更要“實用”。在街巷立面、路面鋪裝不斷煥新的同時,中山南路周邊7個開閉所和4個公廁的正式投用,解決了居民與游客的實際需求,讓古城的溫度在民生細節中傳遞。

開閉所在外觀設計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融入街巷后風貌煥然一新。
開閉所是電力系統的“中轉站”,負責分配電能、保障供電穩定。此次投用的7個開閉所,特意選在指揮巷、義全后街、民生巷、天后路等關鍵節點。在外觀設計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融入街巷風貌,沒有傳統電力設施的“工業感”。
伍堡街、惠存巷等4處公廁也已交付使用。公廁外觀是典型的閩南風格,有專人保潔,每天定時打掃、消毒,確保公廁干凈整潔。公廁周邊還設有指引牌,方便市民游客尋找。“以前在古城里找廁所總要問人,現在跟著指引牌走就行,很方便。”來自廈門的游客王女士說,這樣的細節讓她對泉州古城的好感度大幅提升。
從路面鋪裝到細節修繕,從設施配套到民生考量,中山南路周邊街巷的改造,始終圍繞“人”展開。目前,中山南路周邊街巷的提升工程正加快推進。未來,這片承載著老泉州記憶的街巷群,將以“古韻不失、便捷有加”的新面貌,繼續書寫古城的煙火故事。
“泉州古城不只是擺著看的博物館,更是住著人的家。”項目工作人員表示,街巷提升不只是修修補補,更是要讓老居民住得更舒心,讓新游客感受到泉州的溫度。

靈慈宮街整改后,郁郁蔥蔥的綠化帶,成為市民休閑好去處。

整改后的金剛巷
已完成路面鋪裝的31條街巷名單
民生巷、伍堡新街、厚德巷、三十二間巷、土地后、豆生巷、富埕后、金獅巷、靈慈宮街、南岳宮口、靈慈宮溝、傅厝巷、指揮巷、金剛巷、灶仔巷、惠存巷、幸福村2路、樓仔下、東觀西臺、羊公巷、宣武巷、大郎巷、僑光路、南環城河東路、南環城河西路、伍堡街、義全后街、南岳后街、棋盤園、吳厝埕、一堡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