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越是下跌,購房者越是觀望,在“買漲不買跌”的投資心態下,中國樓市幾乎陷入“死結”之中。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開始祭出 “降價補差價”的殺手锏,企圖打破 “低成交困局”。目前包括上海、深圳、南京、蘇州等10余個大中城市的20余樓盤已經將“降價補差價”或“原價回購”承諾與低價銷售綁定,給購房者吃“定心丸”。
許多年前空調尚屬于“奢侈品”之時,曾有電器廠商為促銷空調,打出“十年后原價回購”的廣告,這種不花一分錢就能享受的美事,宛如從天而降的餡餅,誘使大批消費者紛紛掏錢購買。不過,當承諾期限到了之后,買過促銷空調的消費者卻發現,那個廠家已經倒閉,貨款亦無處兌現。這并不奇怪,空調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十年之間潮起潮落,大批廠家倒閉或被兼并,回購承諾也就無法實現。
將視線拉回現實中,開發商的“降價補差價”或“原價回購”的促銷承諾,與許多年前空調廠商的做法一樣,都是為了盡快出貨回籠資金,以免因存貨過量、周轉期太長導致資金鏈斷裂而被壓垮。因此,開發商乃是著眼于短期目標,急于解決資金問題,在“樓市寒冬”之時走出這步險棋,并非真的發善心想彌補購房者的虧損。更何況這樣做,實際上是增加企業的潛在風險,一旦房價暴跌幅度過大,開發商將無力賠付降價差價。至于“原價回購”,對于資金鏈緊繃的開發商來講,更是鏡花水月一般不靠譜。
事實上一些開發商心里也如明鏡似的,知道是在“忽悠”購房者,所以才在公布促銷承諾之時,制定出種種限制條件,比如“購房滿三年后”、“簽約半年之內”等等,以給自己留下緩沖。而有專家預測,在這一波調整周期之后,將有超過9成的開發商不復存在,剩下的也將過上一段苦日子。那么有多少開發商的承諾會兌現?琢磨下概率就清楚了。而且,國內房地產業普遍采用項目制,開發商每搞一個項目,就會相應設立一個項目公司全程操作,等到樓盤建好賣完,項目公司也會隨之撤銷,這也是為何現在全國有數萬家房地產公司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如果當初承諾 “降價補差價”或“原價回購”的項目公司,在樓盤賣光后就注銷掉,購房者以后又能找誰去?因此購房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千萬別上套。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