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來到下半年動作頻頻,即將迎來傳統樓市旺季,“金九銀十”可不是蓋的。不過在此之前,樓市通常都會沉寂一段時間,因為鬼!月!來!了!
農歷七月,民間稱為“鬼月”,而今天是8月28日,農歷七月十五,乃中元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所謂中元節,漢族人在這一天會祭祀先人、舉行普渡儀式、張放河燈,同時也會祭祀土地。
中元節時,古人都在做什么?
傳說,古時候到了“七月半"這天,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舉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已故先祖可以回家團圓,因此又稱為“鬼節”,所以民間要在這天祭祖、上墳、點河燈為故者照亮回家的路。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目,成為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放河燈乃中元傳統之一
閩南地區自古民風淳樸,百姓篤信鬼神之事,凡事必畢恭畢敬,遇大小節點,都會虔誠上香,委以保佑。泉州作為存在上千年的閩南地區傳統都會,大大小小的“鬼怪出沒之地”也常在傳說中提及,而偌大的泉州,今天說不定哪里也許會“見鬼”呢?小編帶你逛逛這些“風水寶地”。
Step1:九一街鬼屋
泉州地區流傳最多的,莫過于在九一街的“鬼屋”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座“鬼屋”其實一棟建筑精美的三層小洋房,相傳始建于上個世紀70年代,由一位華僑所建。不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該洋房便因此荒廢了。
家里的老人都說,曾經有人深夜借宿,睡在二樓,結果第二天早上起來莫名的醒在一樓;還有傳言說晚上住進去床會調轉方向;更有甚者傳聞半夜會傳來聲聲尖叫,感到陣陣寒氣。不過,4年前“鬼屋”搖身一變成了漢堡店,不過在今年5月“鬼屋”倒閉,又回到之前空蕩冷清的樣子。
神秘的九一街“鬼屋”
Step2: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古時曾是衙門所在地,是泉州古城的“政治中心”,到清朝時督管(總督衙門)所在地,相傳是舊時死刑犯審判槍斃所在地。中山公園曾有“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紀念碑”、“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紀念節點供后人憑吊。
傳言在中山中路花巷與許厝埕交界的花園頭,有處叫留府埕(亦稱留府庭、留郡園),府內曾停放過“七部棺”,這七部棺自明末清初停柩后一直不入土,停了三百余年后,才于抗戰勝利后舉行落土安葬儀式,并豎碑合葬在位于中山北路的中山公園內。
留府埕這七部棺,緣來是明朝遺臣的留起春,遭逢國變,誓不降清,一家七殉。族人為之收殮后,為了逃避清軍捕殺,改名換姓,逃避四方。七口棺槨便因此“無主”,久久未能下葬。
原中山公園“七部棺”合葬地,曾豎碑憑吊
Step3:清源山各麓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見山在古人心中地位之高,自然免不了渲染些鬼神之事。清源山作為道教名山,廟宇之多,香火不斷,自古便是風水寶地。因此在清源山各麓都有一些先人舊墳、王公陵園,近代也是作為火葬之所、長眠之地。
1895年泉州清源山東南麓,郊外的墓地
偌大的清源山里,免不了飽有一絲神秘之感,如臨子虛幻境。
清源山山腳下東門外一帶,曾牌坊林立
Step4:“舊僑聯”所在地
位于新門街上的“舊僑聯”,據傳在清朝曾是某個大財主的后花園,當時許多府里的丫鬟因為受不了財主的欺辱,便選擇在后花園跳湖。
有住在周邊的人曾說到了夜晚時分,在后花園的玉蘭樹下時常會閃過黑影,時不時還都會聽到一些窸窣聲,據說是丫鬟陰魂不散,還記得要來掃花園。
1895年,泉州貢園內的后花園
Step5:舊車站
位于“天后宮”對面的舊車站,50年前叫做“泉州總站”,那是泉州客運運輸的中心地帶,它還有個更官方的名字——“南較場車站”。
因為在百余年前,這里是“南較場”所在地,據說是當時民國時期槍斃的刑場,稱之為“殺頭圃”。自解放后刑場搬走后,這里才作為車站用地。
泉州舊車站
Step6:舊農校
舊農校也就是現在的釋雅山公園所在位置,歷史上曾是清朝將軍施瑯的后花園之“秋、冬”二園。
在尚未成為公園之時,因為久未修繕的緣故,每每途經此地時,不免令人徒生一生冷顫。相傳園內埋葬有清代二口棺材,均身穿清朝官服,半夜......這不知道是不是跟林正英的僵尸片里演的差不多,額,還是不要細想為好。
舊農校內的“施瑯故居”
............
雖然自古并無什么鬼神之事,也許是因為人性本善,亦或是人對生死抱有崇敬畏戒之情,因為人云亦云、三人成虎,才有代代相傳的坊間故事。
不過在中元節之際,人們除了正常的上班工作,也別忘了這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從中元節崇尚祭祀來看,孝義兩全,既懷念先祖,又樂善好施,古人云:慈悲為懷,所以雖是民間“畏鬼”的中元節,但應該擺脫“鬼怪”神秘之說,理性科學的看待古老傳統、坊間傳聞。
對于樓市而言,閩南地區的大小房企比較會在乎“鬼月不活動”的風俗傳統,但現如今外來房企不斷涌入,“分羹”本地市場,即便到了鬼月,樓市活動似乎也并沒有如往常一樣減少,看來鬼月雖到來,樓市的熱情依舊沒有褪去,而新一輪的銷售熱潮也即將來臨。
(海西地產網 鬼節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