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蕭瑟寒風,北京已進入自然冬季,而樓市最“寒冬”儼然也已經來到。
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數據顯示,11月上半月,北京新盤簽約為零,預定量也僅為14套,而當月入市新盤達到4014套,這創造調控后簽約最慘淡記錄。而根據北京中原市場的統計顯示,截至日前,年內北京新建住宅期房供應項目135個,共取得預售許可證180次,供應房源56729套,合計727.41萬平米,而其中已經網簽出售23878套,平均去化率為42.1%,再創歷史新低。其中去化率在30%以下的項目共85個,占到47%;簽約率為0的項目共24個;去化率在30%以下不包括0的項目共62個,占到34%,平均去化率僅為14.7%。
從全國市場來看,也是“寒氣逼人”。
北京中原統計顯示,截止10月底,在全國執行限購政策最嚴格的10個城市中,樓市庫存積壓已達到6044.46萬平米,環比9月初上漲了6%,庫存積壓增加了28640套。而前九月住宅新開工面積為124115萬平米,同期住宅的竣工面積則為39953萬平米,差額高達8.5億平米。對此,北京中原預計,全國性的庫存積壓高點可能在明年三月左右達到。截至三季度末,滬深股市140多家上市房企存貨總量已超過1.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了42%。其中,庫存同比增長的公司多達112家,占比77.78%,庫存環比增長的也有109家,占比75.69%。
樓市成交量的萎靡不濟,壓制了開發商在土地市場的想法。
銷售回款速度的放緩,讓標桿房企購地愈發謹慎。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本月,僅有萬科、綠城兩家房企共計花費約21億元購入4宗地塊。其中,綠城參股山東東營區一宗商住用地僅花費9800萬元。而前期每月都有購地支出的保利、中海等房企在10月則未有動作。同時,在國土部監控的主要的133個主要城市中,前十月土地成交為7734宗,其中4619宗是以底價成交,比重約為60%,13個主要一線城市中成交地塊中底價成交占比達到了52.8%。房地產業內人士對此稱:相比房價拐點,土地市場拐點已率先出現。而各地降價潮的涌現,加劇了開發商的悲觀氣氛,同時,也讓樓市觀望情緒愈發濃厚。對此,北京中原分析認為:樓市拐點已經非常明顯的開始接近,房價下調的趨勢已經明顯。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