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提早降價,或許意味著明年賣出的價格比今年更低。”上海樓市的幾大降價主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每日經濟新聞》對八家地產龍頭房企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房地產公司對明年的市場不樂觀。他們中的相當大部分已經或者正在降價促銷,以最快的速度回籠資金。而那些降價也賣不動房子的開發商則不得不等待市場的回暖。
某房地產研究院此前發布了對于明年房地產企業資金鏈的預測,如果明年上半年樓市調控政策仍然沒有任何松動,開發商的資金鏈將由“偏緊”,改為“緊張”。上述機構給開發商開出的藥方,一是通過降價快速處理存貨,二是借多種渠道融資,三是和其他開發商抱團合作經營。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指數研究院上海分院研究總監杜丙國認為,不僅一線城市的成交會是地量企穩,二、三線城市成交增速也會略有放緩。顯然,眼下樓市調控政策不可能有大的改變,這意味著明年的房地產市場極有可能比今年更為寒冷。
“囤錢”興趣大于囤地
對未來的悲觀預計,不僅令龍頭地產企業降價促銷,快速回籠資金,也令開發商對土地市場集體失去了興趣。中國指數研究院十月份的研究報告顯示,盡管十月份全國商品住宅用地的平均價格環比9月份下跌15%,但土地成交量仍然出現大幅度的衰退,9月成交的住宅類用地環比減少37%,同比減少45%。
《每日經濟新聞》調查了龍湖、萬科、招商等現金超過百億元的房地產公司9月份以后的拿地情況,發現這些公司大多停止了拿地。此前,恒大、雅居樂等公司都曾明確表示要暫緩拿地。截至9月30日貨幣資金高達177.63億元的金地寧愿花40億元買短期理財產品,也沒有收購看上去比較便宜的土地。
行業內唾手可得的兼并重組機會也未入開發商的眼。上海一家大型地產巨頭的總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海一個所有房源均已建成、銷售的別墅樓盤曾主動找到上述公司,希望能整體打折出售,但被后者所拒絕。分析師薛建雄告訴記者,目前在并購市場上表現活躍的是房地產基金,而不是開發商。目前市場上表現比較活躍的是境外或港資開發商,諸如凱德置地、長江實業以及英國開發商Candy兄弟等。上述局面顯然與2008年有天壤之別。在當時,雖然土地和住宅市場雙雙陷入“寒冬”,但保利、中海等央企背景的開發商卻逆勢挺進,大量拿地。而這些當年低價拿到的土地,也成為這些企業最近三年迅速發展的保證。
房企生死局或在明年
此前,一家大型地產巨頭的上海公司總經理甚至放言,調控如果持續三年,絕大部分地產商會死光,市場將掌握在少數房地產公司手中,地產行業的“恐龍”會出現。事實上此前,房地產中介代理行業已經將上述預言變成了現實。圍繞一系列大型房地產公司間的并購傳言也已經開始。
但是,調控期真的會有那么久嗎?某研究院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戰軍明確指出,房地產相關產業鏈的企業無法承受長時間的調控。此前,多家房地產公司都已經減少了開工和施工量。而土地成交量的大幅下滑,將對地方經濟產生很大的沖擊。顯然,如果市場再出現像今年這樣的一年以上的低迷,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會非常巨大。他認為,部分地方政府有可能對已經頒布的限購令進行微調,放松對某些類型某些區域的房屋限購。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方向可能在明年逐步顯露。對于開發商來說,“貓冬”或許是最聰明的選擇。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