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金九銀十”的銷售不佳之后,樓市在今年11月份延續了10月份的慘淡。在全國主要30個城市中,逾六成城市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下跌,平均跌幅為10.48%,四成城市均價環比下跌。與此同時,住宅用地市場土地成交量銳減,10個主要城市的成交地塊多為底價成交。某研究院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30個監測城市中,逾六成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下跌,7個城市跌幅超過30%,其中廈門環比跌幅最大,達59.95%;其次是惠州,跌幅為42.46%。重點城市中,天津、深圳、廣州、杭州、南京均環比下跌,其中天津跌幅最大,達40.09%,深圳跌幅亦超過兩成。
盡管多數城市成交價格波動不明顯,但30個監測城市中有四成城市均價環比下跌,均價環比下跌的城市較10月份有所增加,逾四成城市均價環比上升。重點城市中,4個城市出現下跌,其中上海降幅最大,環比降幅達9.16%;5個城市均價環比上漲,其中重慶漲幅最大,達5.1%。年關將至,土地市場傳統的旺季在今年也顯得格外冷清,開發商“棄購”愈演愈烈,流拍、終止或延遲出讓等情況使成交量持續下滑。11月份全國133個城市共成交土地1537宗,成交面積558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5%,同比減少43%;其中住宅類用地472宗,成交面積2057萬平方米,環比減少19%,同比減少55%。
今年以來,底價成交貫穿始終,盡管住宅類用地成交樓面均價在11月份略有漲幅,但明顯低于去年同期。全國133個城市成交樓面均價為1173元/平方米,環比上漲4%,同比下跌10%;其中住宅類用地成交樓面均價為1539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2%,同比下跌7%。
受土地市場成交低迷的影響,住宅用地的溢價率始終在低位徘徊,多數地塊以底價成交。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多數房地產企業在信貸收緊的背景下,資金壓力增大,拿地謹慎,直接導致了住宅土地市場的僵持狀態,后期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博弈也將愈演愈烈,短期內住宅類用地慘淡成交的狀況不會好轉。隨著各地流拍地塊的增加,年度土地出讓計劃完成率的壓力以及近期北京、上海郊區的部分地價已明顯松動的示范效應,地價下行已是大勢所趨。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