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的“表現”會格外引人注目,因為開局的走向具有一定的風向標意義。國家確定了“十二五”的發展戰略,簡言之就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轉型并不是目的,轉型是為了促進經濟的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而增強綜合國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其中,房地產的轉型既受制于大的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同時又牽動著相關產業并涉及民生,因此各方都十分關注。
就產業本身而言,房地產與其他產業最大區別有三:一是房地產是“不動產”,決定了業態的區域特征明顯,所以對房地產的調控不能搞一刀切;二是慣性大,由于產業鏈條長,掛帶著幾十個相關產業,而且產品生產周期也長,所以運行慣性必然較大,對政策的反應有一定的滯后性;三是生產關系復雜,相關利益主體的主張和訴求有不同的取向。談到這,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頻頻的宏觀調控總是難以奏效,甚至去年實施了所謂“史上最嚴厲的調控”,也包括今年年初限購政策的出臺,但直到今年年底,才出現了“價格松動”。
對調控效果、市場走向的看法,盡管見仁見智,但高層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就是方向不動搖,力度不放松,強化責任,一定要取得實效。可以預見,2011年可望成為中國房地產業的轉型之年。房地產業的轉型,將會體現在多個方面,如:準確的產業定位,適度的開發總量,有效的供應結構,合理的交易價格,有序的市場秩序,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等等。這里應該強調一點,這些變化都是為滿足和擴大社會對住房的最終消費需求,從而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說白了,蓋房子就是要住的,要回歸住房是消費品的基本屬性。
前些年,房地產的火爆,開發量的激增,市場的旺銷,帶有明顯的投資性需求拉動和投機性炒作的刺激,相當一部分入市的產品并未進入最終消費,而是處于中間環節或者空置。這一方面造成了寶貴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形成了市場預期旺盛供不應求的假象,從而拉動房價節節攀升,對為滿足自住性和改善性需求的群眾造成巨大傷害,有礙于最終消費的實現。
因此,采用必要的措施對投資性需求適當抑制、對投機性需求堅決遏制,這對實現和擴大最終消費是十分必要的。與此同時,還必須提高實現最終消費的支付能力,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會的消費能力,并在信貸、稅費及供應結構上,向最終消費需求傾斜,讓需要住房的廣大群眾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能住上房并逐步改善住房條件,從而確立其最終消費的主導地位。
必須提及的是,要滿足和擴大最終消費需求,必須堅持創新不斷提高消費品的質量。對于住宅來說,主要是通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全面提升住宅品質和性能。這就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對用戶負責的精神,準確把握產品的市場定位,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不斷創新,提供精品。這樣做,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質優價平的產品會推動最終消費需求,而消費的擴大又進而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也為房企拓展了發展空間。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