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讓海峽兩岸的70、80后,陷入集體懷舊的熱潮。漸漸步入而立之天的我們,開始感嘆自己懵懂的青春,而錯過的美好,總期望在電影的自省中,還能抓住一點青春的尾巴。我們總在最好的年紀,遇見一些最好的人,卻自己的猶豫和畏懼,而錯失了最好的時機。即便懂事后再試圖挽回也只能如鏡花水月,任它溜走。這就像“炒房”,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只能留下遺憾。即便再次回頭,匆匆加入“炒房”行列,也已經“時不待我”,面目全非。我們總是項目前人成功的“炒房”例子,但他們的模式已經無法模仿,只能在過往的或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中,總結而自省,才能在下一次的機遇悄悄來臨時,緊緊抓住,不留遺憾。
2005年炒房 換來一套豪宅加奔馳
回想當初的“炒房”經歷,葉萍(化名)說再也不可能有那樣的好時機了:“當時不僅房價低,還有7折利率,而且買房首付2成就可以。”葉萍口中“好時機”,是2005年到2010年。到這5年中,葉萍抱著最初的28萬元,先后轉手3套房,最后不僅攢到了給自己自住的房,還成功“炒到”奔馳車一輛,成為身邊人口中的“奔馳姐”。
河西精裝房4年翻一倍
“最早買的房子,要追溯到2005年,當時河西的房子精裝修在5000多元/平方米,比現在江北房價還低。”葉萍說,自己最初手上只有不到10萬元,但當時足以買下河西的一套精裝修小戶型,“當時總價28萬元,用10萬付了首付。”不過由于房屋總價低,因此并沒有給她造成太大的壓力。“這套房子手上握了4年后,2009年,以55萬元的價格賣了。”葉萍說,雖然55萬總價不高但是對于她來說,當時純收益也凈賺近一倍。
首賺40萬為兩套房做首付
“還完貸款后,還有40萬左右。我決心40萬還是投資到房地產上。”葉萍把40萬元分成2份,作為兩套房的首付,正式加入‘炒房’行列。葉萍買下了套房,分別是世茂濱江新城和盧龍山莊:“當時就打算好,一套買來自住,一套用來投資。”“買下的這兩套房,我都拿到7折的貸款利率,可是一共160多萬元的貸款,還是讓我倍感壓力,最多時候每一個月還貸將近1萬元。”葉萍說。
“投資房”半年換來奔馳車
“其實買盧龍山莊時,已經是尾房了,距離交付的時間很近。因此2009年才買下盧龍山莊的葉萍,在拿到新房鑰匙后,2010年初就立刻出手:“從買到賣前后不到半年時間,但是從買時的90多萬,到賣時的130多萬元,不但把投資房的貸款還清,還凈賺超過30萬元。”“等我把賣房賣出去后,國家政策已經陸續出臺“國十條”等條例。”葉萍說,“雖然身邊也有些人勸我可以將凈賺的30萬再繼續入市買房,但我已經感受到政策風向的變化,決定就此收手,不再“炒房”。30萬元的“炒房”收益,她也選擇買了奔馳車:“利好現在都已經不復存在,‘炒房’成本提高,我已經決定收手了。”
2010年炒房一套江北房 2年虧了16萬
洪玲(化名)清楚地記得,自己買房那一天,是2010年4月16日:“因為簽完購房合同的第二天,‘國十條’就頒布了,我的房子幾乎是從買的那天起就開始跌價,現在已經跌了超過10萬元。”洪玲只能用“杯具”兩字形容“炒房”經歷:“當初買房人還是捧著錢排隊。我們也是托了人,才能搶到一套房子,如今降價16萬,還是沒法脫手。
還貸的錢成了“炒房”資金
“這是我第一次‘炒房’,就被套牢了。”說到“炒房”,洪玲感嘆都是“陰差陽錯”:“2010年底,我打算把手頭的一套舊房子脫手,可以賣到50萬,加上手頭的積蓄,剛好夠給兒子的房付全款。”可是買家由于一時沒能付款,因此兒子的婚房洪玲還是選擇貸款40萬元:“當時的計劃是,只要舊房子一脫手,就把賣房的錢補上。”洪玲買到新房后的一個月,舊房子也順利脫手,但此時的房價,卻改變了原本的還貸計劃:“河西的新房買時只要10800元/,可是沒過幾個月,價格已經攀升到16000元/平方米,升值空間迅速。”洪玲似乎看見了買房的“甜頭”,于是動起了“炒房”的念頭:“與其把手頭的50萬余款給銀行,不如做‘炒房’資金還能賺點錢。”
降價16萬賣房求“解套”
“因為可以有內部折扣,加上地段還不錯,所以江北江畔明珠廣場的房子幾乎成了投資“炒房”的唯一侯選。”2010年4月16日,洪玲和同事興奮地簽下了買房合同,盤算著房子未來的漲幅。沒想到第二天,對房產進行調控的“國十條”就頒布了。去年10月,新房總算交付,可是她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從拿到鑰匙的那天起,我就在中介開始掛牌。”為了盡快脫手,洪玲只能按照售樓處的新房報價賣房:“售樓處均價只有7400元/平方米,我掛牌也只敢掛83萬元,虧了近16萬元。”盡管如此,洪玲說依舊是問的人多,真正想買的卻一個沒有。“現在想想看,真是后悔,如果當初不去“炒房”而選擇還貸,也不至于如此狼狽。”洪玲說,現在不但自己和同事的錢被討牢,自己還在還另外兩套房共8000元/月的貸款,壓力巨大:“現在只想把房子脫手,虧本賣都無所謂,先把還貸壓力解決了再說。”
2011年炒房 高手也被套牢
“去年出手買房,大概是我‘炒房’史上投資最失誤的選擇。”說到去年入手的房子,李學兵(化名)說,自己幾乎是在去年最高點的時候,買了這套房子:“買了快一年,房價不漲反降,每平方米還跌幾百塊,現在資金都被房子套牢。”買“剛需盤”遇“限購令”在周圍熟人眼中,李學兵一直是“炒房”高手,“不過去年‘炒房’,卻讓我到今年都無法解套。”李學兵說的,是去年在江北大盤天潤城買下的一套“剛需房”:“購買價7800元/平方米,面積90平方米,是剛需買房人最青睞的房源,未來也好出手。”
為了省去貸款利息,李學兵決定一次性付款70多萬買下房子。“去年春節買房后,房價還一度上漲到9000多元/平方米,當時覺得這套房子一定買值了。正當李學兵信心滿滿時,一個突然的消息讓他擔憂起來:“去年2月19日,南京“限購令”細則公布,市場氣氛一下變得緊張起來。”
買房一年資產縮水被套牢
“從‘限購令’開始公布后,身邊不少人都認為,房價肯定會跌。”李學兵說,也是從那時開始,原本身邊一些準備出手的買房人,也都選擇持幣觀望:“很明顯地感覺到市場在逐漸變冷。”“最初我還經常跑到售樓處看看,或者打電話問問房價是否在降。”李學兵說,售樓員最初還安慰他房價遲早會反彈:“每一次問到的房價我都記錄下來,眼睜睜地看著房價從9000元/平方米,跌進‘8’字頭,再降到8500元/平方米以下,樓盤的折扣幅度也在逐步加大,房子越賣越便宜。”
“最近一次問價格,折后均價已經低于7700元/平方米。隔了一年房價不升反而降了100多元/平方米,資產直接縮水超過1萬元的,也是我這么多年‘炒房’經歷中最失敗的一次。”李學兵說,雖然價格降得不多,但是70多萬的資產卻被牢牢地套在房子上:“去年年底,江北新房已經開到5000多元/平方米。如果那時候出手,升值的空間更大,就算不買房,做其他投資都是賺的。”李學兵說,由于房子要到今年年底才交付,在此之前,他只能選擇等:“但愿到年底時市場能出現好轉跡象,到時候能盡快出手就算解脫了。”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