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杭州金星地產破產、順德廣德業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申請破產后,杭州錦繡天地房地產公司被曝破產,部分業主連收房手續都辦不了。隨著調控效應的不斷顯現,面臨破產的房地產企業正在不斷浮出水面。
房企破產在一段時間以來密集出現。從報道來看,破產的基本都是小公司,而與此相反的是,排名前十的大房企市場份額明顯擴大,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預計還將持續下去。個別房企的破產,顯現出樓市調控的威力。在人人競相追捧、房地產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家公司買塊地都能發財,根本沒有破產之憂。而在調控環境下,即便如綠城這樣的大公司,也一度岌岌可危,那些一無經驗、二無實力、三無政策扶持的小房企,很多都是當年仗著膽大閉著眼睛進入房地產的,不可避免要經受市場重新洗牌的檢驗。
筆者認為,在"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持續了一年之后,房地產的各種風險已經凸顯。這種風險首先來自于房價下滑,銷售不暢。對于一個大型房企集團來說,因為手上項目多,還可以"拆東墻補西墻",再不行,可以將能賣的項目賣了,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而如果只是一個項目公司的話,銷售不暢資金鏈就會緊張,根本沒有回旋的余地,這時候想賣又沒人接手的話,只能選擇破產。比如,破產房企較多的浙江,就是本輪調控的重災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環比下滑幅度最大的前五名城市溫州、杭州、金華、南京、寧波,浙江占了4個。特別是,浙江民間借貸活躍,一些項目公司周轉不靈之時,很可能就沾上了高利率的民間資本作為救命稻草,這其實是"飲鴆止渴",最終必然會被債務壓垮。
這些破產房企大都是地產業的生面孔,開發經驗不足,在市場好的時候,也許可以憑運氣賺一桶金,在市場差的時候,就只能捉襟見肘。實際上,在這一輪調控中,嗅覺比較靈敏的大部分主營業務非房地產的企業,已經紛紛通過變賣項目或者變賣股權,甩開這個"燙手的山芋".不過,對于整個房地產行業來說,一些小公司的破產,不見得是什么壞事。正如一個地產老板所說的,如果一個行業沒有任何風險可言的話,這行業本身便是不正常的。洗去房地產開發領域一些浮躁的企業,正如洗去房地產銷售領域的投機分子,可以促進整個行業的專業化水平的提升。這和中央樓市調控的最終目標--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完全相一致的。
個別房企的破產消息,可以看作是房地產業擠掉自身泡沫、提升專業水準的一個契機。這也警示整個行業,靠投機取巧是不能長久的,一個企業要生存下來,必須把追求高品質的質量和合理的利潤回報作為重心,而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只有排除投機的干擾,才能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
(海西地產投資網 馬彥凱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