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海西地產網“泉州商圈30年”系列新聞報道之“商圈30年①老商圈:繁花盡韻猶存 新顏還看今朝”回顧了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泉州商圈的發展史:上世紀80年代,中山路承接古代泉州絲綢之路、聚寶街遺風,成為泉州市區形成的第一商圈;上世紀90年代,泉州城區開始擴展,隨之私有超市、沿街店鋪在泉州的“遍地開花”。這一期,小編將帶您進入新世紀2000年-2010年泉州商圈的發展史,領略不一樣的泉州文化。
系列報道②商場時代:本世紀前十一年(2000年-2010年)
東移造新城 零售商業崛起
2000年-2010年,人類迎來了新紀元,泉州商業也迎來了質的發展。在此期間,泉州中心商圈不斷拓展、遷移,由中山路到東西街再到溫陵路、田安路、泉秀路、刺桐路等等,出現向四周擴展、向東遷移的趨勢;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泉州人民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商業規模也不斷擴大,從幾十平的店面到幾千平甚至破萬平的大型零售商業廣場;商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商業服務對象也理所當然地擴大范圍,從小區域服務到大型零售廣泛區域服務。
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
傳統商業占據核心 新興商業引領市場
2000年-2010年期間,經過不斷地沉淀,泉州城區拓展成為“四縱四橫”的商業動脈。四縱即新華路、中山路、溫陵路、田安路;四橫為東街一西街,九一街一莊府巷,津淮街一涂門街一新門街,義全街一泉秀街。
中山路、西街等是傳統商業文化的代表,以傳統百貨店為主力業態,騎樓、洋樓建筑和老字號商店為特色文化符號;此后出現的大型零售購物中心主要集中在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和豐澤街一帶,以高大的現代建筑為整體;批發式商場商業以寶洲小商品批發市場為代表,弱化建筑形體特色,強調低廉、方便、齊全的消費概念。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這決定了泉州中心商圈的發展必須注重保護和發展泉州文化。盡管泉州商業的業態空間已經開始分化,但歷史遺留下來的商業繁華區仍是泉州核心的商業區,也因此泉州現代商業網點的空間格局脫胎于歷史的形跡,該地域大型商場的成功運作受益于傳統的商業文化環境。而商業形態則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大型零售或者批發市場新興商業業態在這一時期成為了市場主導。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傳統商業轉型 大型零售商業崛起
1996年2月7日,《泉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1995-2020年)》正式得到省政府的批復,從法律上確認了城市的定位;2003年,坪山路改造完工,泉州后渚大橋竣工通車,直接打通了泉州市區東擴通道,使泉州向東挺進夢想成真。此后泉州城市東擴加速,大量的住宅地產向東轉移,整體居住氛圍于2000年后逐步形成,這就為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傳統老城商圈的銷售規模小,帶動能力有限,商品豐富性不足,因而大型零售商業、商城成為了首要選擇。
從超市到賣場,太陽城做了第一次嘗試。盡管它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太陽城為泉州賣場運作提供了難得的經營案例,而新華都受命于危難際。2002年,泉州市區第一家新華都在豐澤廣場開業,1.8萬平米的營業面積,創造了泉州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新模式,它以購物環境舒適、規模大、地理位置佳、停車場大、開放式售貨等優勢,吸引泉州市民大批量購物消費,極大地沖擊著百貨商店零售商業模式,成為泉州主流的零售商業模式。
2006年新加坡德嘉集團進入泉州組建開辦以沃爾瑪為核心的嘉信茂廣場(現更名為凱德廣場),2007年3月沃爾瑪開業,這是沃爾瑪在泉州中心市區開設的第一家購物廣場,擁有近2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2007年12月,麥德龍在泉州云鹿路正式開業,這是全球第三大貿易零售集團---麥德龍在國內開設的第37家商場,商場銷售面積達7260平方米。
除了賣場,泉州的批發市場也是大型零售商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泉州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經歷了舊車站,田安路臨時場所,直至寶洲路等幾次搬遷,曾經發展成為全省最大的專業化小商品批。如今寶洲路小商品批發市場已再度搬遷,取而代之的是萬祥小商品批發市場和千億小商品批發市場。
在泉州,新華都、好又多、奇龍、麥德龍和沃爾瑪等連鎖超市曾一度占據著泉州超市行業的大部分江山。如今,好又多和奇龍已逐漸退出泉州商業市場;凱德廣場整體經營狀況不甚理想,影響力和吸引力不夠;新華都與麥德龍則是根深蒂固,魅力不減當年。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商圈繁榮發展助力房價上漲
2000年-2010年,在泉州商圈不斷拓展和遷移中,泉州的商圈總是不忘影響周邊商品住宅的價格。2005年,泉州五區商品住宅成交均價上升至3431元/㎡,就在這一年,市區豐澤街新開樓盤價格突破4000元/㎡,房價已經漲到“老百姓難以接受的程度”。這一現象的出現,就得益于泉州新商圈中心---豐澤廣場新華都的成功運營之后散發出的商業輻射力。
2007年,泉州市區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6502元/㎡,然而盛世融城二期價格突破8000元/㎡且獲得熱銷,一下子在泉州樓市中激起不小漣漪。這也是從2005年到2007年,泉州房價出現了突破性飛躍的標志。盛世融城當時并不屬于市中心卻能破八熱銷,除了“東進”的步伐加快,盛世融城推出“造景造園林”買點,另一關鍵是推出“賣生活方式”的營銷手段,引進大型商超---永輝超市,便利了居民生活也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發展。
2000年-2010年,泉州市區商圈發展相對于上世紀80、90年代速度更快。古城區仍以中小型商業為主,新城區則以大中型商業為主。三個商業節點造就了泉州中心商圈的繁華:古城鐘樓商業節點(東街與中山路交叉口,位于中心組團古城內)、中閩百匯購物商場商業節點(百源路與涂門街交叉處,位于中心組團古城內)、新華都購物廣場商業節點(田安路與豐澤街交叉口處,位于中心組團新城區內)。泉秀路的中閩百匯、江濱北路的凱德廣場、刺桐路的沃爾瑪、田安路與泉秀路交匯處的大洋百貨填充了次中心商圈的繁華空白。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縮短。泉州老城商圈在經歷二十年輝煌之后迎來了十年的大型零售時代,如今大型零售商業時代經過十年的發展后逐漸面臨SHoppingMall商業時代的挑戰。究竟SHoppingMall時代商業是怎樣的呢?且聽海西地產網“泉州商圈30年”系列新聞報道下回解說!
(海西地產網 吳淑惠輯)
【相關閱讀】泉州商圈30年 | 厚重每一步 呼應泉城開發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