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這么幾次,“泉州躋身二線城市”,“泉州,從今天起請叫我二線城市”諸如此類的網文刷爆朋友圈,總會不厭其煩的出現,但也總會有人不厭其煩的轉發。
對此小編表示很無奈,單憑一家財經媒體每年做出的排名,并不能改變國家現階段對于城市等級的劃分,更不會造城國家在這類城市政策上的傾斜。在中國人觀念中,從來都沒有大家都很強的概念,只有城市誰比誰更牛X的現實。套個直觀的看法,福州廈門躋身一線,泉州躋身二線,其他6市同步升級,福建地緣格局還是那樣子,大學畢業生依舊更傾向于往省會和特區跑。每個城市依舊只是在升級的虛名下,面對著與以往相同的現實。
作為曾經的遠東第一大港,國際性的大都市,泉州是外國人向往的刺桐花開的光明之城,但是我們都懂,這個是歷史上的泉州,不過也正因為這個輝煌的歷史,泉州也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保留著大城重新崛起的雄心。
角色
說到一個城市能被稱為大城市,成了城市規模大,人口多,經濟實力強這些指標有點俗氣,但是確實是不可回避的。目前泉州GDP全省第一,超過6000億規模,在2017年有望突破7000億大關;人口福建省第一,超過800萬;而城市建設規模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指標,卻排在福州廈門之后。
2016年泉州GDP6610億,排名全國第23,超過福州的6100億和廈門的3737億,但是在衡量城市財力的公共財政收入上僅排名中國城市第37位,388.3億元,遠落后于廈門的606億元和福州的560億。如果這個指標能夠說明泉州整體稅率較低,藏富于民的話,另一個指標,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泉州為5987億元,而福州廈門分別為13389億元和9267億元,這個指標也同樣被大幅度超越。而這個指標恰恰顯示的是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一個城市能匯聚多少資金,顯示出這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或許說到這里,大家也沒必要過多去糾結泉州GDP第一了,因為衡量的指標很多,GDP或許是重要的,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中國特色的大城市?或許有一個現象大家要關注,那就是看這個城市把車輪子放到軌道上的能力有多強,軌道交通是現代城市重要的公共資源,正如中國的高鐵重塑了中國的經濟版圖一樣,城市軌道交通同樣能夠凝聚城市的發展潛能。
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獲批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為41個,在這些城市當中南通、常州、哈爾濱、南昌、溫州、徐州、石家莊、西安、福州、廈門、合肥等地都是GDP規模小于泉州,而公共財政收入高于泉州的城市,當然里面也有兩者都小于泉州的情況存在,如蕪湖、太原等市。城市財力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動力,泉州目前在城市軌道上仍舊是空白,還有奮起直追的空間。
基礎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地鐵是內部交通優化的表象,而機場和港口則是對外交流和對外經濟的重要基礎,那泉州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民航局2016年全國機場統計公報顯示,能夠排進全國機場旅客吞吐量前30位的下線是949萬人次,而進入前十名的進入門檻是要超過3000萬人次,而泉州晉江機場排名第47位,旅客吞吐量363萬人次。數據不好看,也很無奈,因為泉州受限于機場規模,多數客流量分流到了廈門。正如蘇州經濟規模接近泉州的3倍,卻沒有一個民用機場,都需要依附于上海虹橋一樣。不過好點的是1200萬年旅客吞吐量的惠安大港灣機場在規劃中,能不能上馬得看上面的意思和泉州的爭取。
說到港口,咳咳,泉州很自豪也很心痛,自豪是古泉州港曾是中國海上貿易最重要的港口,曾經的世界第一大港,心痛是,。。。。。(你想聽,我也不敢說!)。回到正題,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快報數據,泉州港排名泉州第28名,吞吐量1.25億頓,成為億頓大港,可喜可賀。不過相比國內前10名的大港還有一段差距,不過這個主要受經濟類型和政策導向的影響,泉州港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去謀求在一帶一路戰略先行區優勢上的突破,畢竟,福州、廈門也沒閑著,大打一帶一路的招牌,更有廣州港、寧波港這種老牌海絲港口的不斷在國際上刷存在感,泉州港任重道遠。
底蘊
上面的吧啦吧啦一大堆都是城市的硬實力,在講究外在顏值更追求內在氣質的當今社會,城市軟實力才是留住人,有情懷的一種存在。
歷史底蘊,每個城市都有,不論長短!正如深圳是一個崛起才不到40年的城市一樣,也有著讓人嘆服的城市精神。泉州同樣如此,如果非要說泉州的城市精神是什么,估計“愛拼才會贏”最合適了。
城市的大,在于其蘊含的精氣神,培育出的人和團體、企業和無數的社會因子。 正如深圳培育出華為、騰訊;杭州培育出阿里巴巴一樣,泉州以務實的實業精神培育出和恒安、達利這樣的企業,并且其擁有品牌的數量一直高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正如泉州自己企業家自己所說,正因為我們什么都沒有,所以不敢停下奮斗的腳步。泉州在沒有政策優勢的情況下打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這就是對泉州精神最好的詮釋,也是泉州在未來不斷彌補自身城市建設短板的優勢所在,因為誰都清楚,泉州現在還沒到可以喘息的時候。
書桌
泉州目前仍舊沒有做強自己的高校,沒有自己強大的高等教育符號,就連隸屬國務院僑辦旗下的華僑大學,其“中國第一僑校”的名聲也歸屬于僑辦旗下廣州的211暨南大學。并在諸多不可多說的歷史原因下,多了一個廈門校區,連個獨占中央部屬高校的優勢也隨之喪失。泉州師范學院又在教育一紙“十三五期間師院院校不得改名”的公文之下,終止了復名泉州大學的步伐。而仰恩大學從當年民辦高校的旗幟,在經歷的一場內部“變革”之后,招生數量從每年的四千余變成了現在的每年不到兩千人。一座城市沒有一座讓人看到就可以聯想到的大學,不可謂不傷感,現在,確實,只能用傷感這個詞。
強大的高校資源意味這強大的人才和科研資源。當年的深圳在深圳大學之后,舉全市之力再度創辦南方科技大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陣地。而蘇州大學,青島大學,寧波大學這樣的高校,在所屬城市的大力培育之下,進步明顯,成為新的后起之秀。僅以蘇州大學為例,其在校研究生的人數近萬人,每年研究生招生更是備受學子青睞,遠比于一些985和211院校更受歡迎。希望以后能有以泉州XX大學命名的高校蜚聲海內外。
地緣
泉州存在于一個特殊的地緣環境中,這個就是閩南文化圈了。早在2010年,福建省提出全面實施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推動城市聯盟,構建福州大都市區和廈漳泉大都市區引領發展的格局。這一思路又被寫入了2011年1月發布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目標是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同城化,然后,沒有然后了,因為三個城市之間處于一個不對等的狀態下實施,廈門更多的是以一種“吸附加吞并”的姿態,以泉州的脾氣,只能說:NO WAY!
而在福建的大格局中,北有福州,南有廈門,一個省會,一個特區加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城市,夾在中間的泉州存在感較弱,即使經濟實力再強,在政策光芒下,也得收起來。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福建省國家定義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而泉州被定義為這個核心區中的先行區。但是,遙想不久前自貿區的政策在報請發改委審批的最后關頭泉州被拿下,福州廈門如愿入選。希望這個先行區不是省府希望泉州再度當個陪襯。
在泉州自身行政范圍內,也存在地緣利益的糾葛。泉州一直存在“弱中心,強縣市”,市區面積狹小,無力承擔泉州下轄7個縣市的龍頭輻射作用,城市向心力明顯不足。泉州這幾年提出“環灣”、“向灣”發展戰略、落實“城市建設年”等均是可喜的跡象。但是行政界限仍舊很難打破。其實眼下晉江兩岸的城市,實質上已經融為一體,泉州需要一個行政區劃的整合,設想多年,但是始終未能成形。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兩年內即將獲批的軌道交通計劃,必然是市中心,晉江,石獅一體化的方案,交通的率先融合有助于城市格局的整合。
城市之大,有容乃大!泉州之大,容得下變革,挺得住沖擊,放得下書桌,唱得響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