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報告提出2025年鯉城將扭住“世遺典范城”“中央創新區”建設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鯉城實踐。
新的一年鯉城將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
創新提質搶占經濟制高點
建好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泉州分中心,引育企業技術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3個以上;認定國家級高企25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5家,研發投入增長20%;新增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50件;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引入品牌首店、美陳展覽、特色市集、演藝演出、文體賽事等新業態新模式;
引育新質生產力深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打造海絲綠色生態產業園,投用千噸級低溫銀漿項目;持續實施“智慧鯉城”系列項目建設;培育發展低空經濟,建設江濱南岸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提速推進智慧醫療輔助診斷系統等2個項目;完成數字化診斷及改造企業25家,數字經濟規模突破350億元;用好濱江總部經濟區等載體,新增總部企業4家;實施火炬電子產業數智化改造等4個省級重點技改項目。
點燃項目新引擎
開展項目提效年活動,推動82個重點項目高效建設,確保新華僑大廈等37個項目開工,盛悅中心等34個項目建成;啟動7個城市更新項目,同步推進城中村和城市老舊片區改造,全年新策劃項目超150個;金上產業園等5個項目部分主體完工,海絲工業品物聯網產業園等接續啟動;標準化園區可招商空間入駐率超九成,力爭近3年落地項目開工率、投產率分別達50%、30%。
高品質優化新區配套
細化展城片區等2個片區開發方案編制,深耕繁榮、站前西等4大片區建設;啟動金鯉大橋跨江通道建設,中環城貫通工程等4個項目基本完成;推進新步等7個定向定價商品房項目;開業運營鯉城萬達,完成王宮華僑歷史文化街區街巷改造工程;提速泉州演藝劇場等3個文商旅項目建設,接續建設希爾頓花園酒店等9個酒店項目,竣工投用3個酒店。
高水平推進古城提質
加快35個古城項目建設,打造文化底蘊濃厚、獨具生活氣息的世遺古城;穩步推進府文廟周邊片區等風貌整治;有序推進西街東段綜合整治、西街—新華路轉角保護性修繕等核心區域提升,基本完成中山南路及周邊46條街巷立面修繕和景觀提升;加快寶海庵遷移保護等4個項目建設;推進木偶劇院、許厝埕24號等歷史建筑修繕;實施紅梅新村及周邊老舊片區改造,開展新門市場改造提升。
高標準提升城市功能
實施104個城建項目,打造宜居宜業空間;滾動實施12個水環境提質增效項目,推進98條地下排水管網修復;建設江南水質凈化中心、污水泵站擴容工程,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70%投用新步變電站,梯次開展15個開閉所建設;推動2處立體停車場建設,增設超200根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超20個非機動車充換點位;改造建設10個公廁,推進54座公廁智能化管理升級;新建5處立體綠化、3個口袋公園,點亮中山南路主街。
打造保護傳承引領地
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整體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推動市舶司遺址等5處文物點升格提級,完成水仙宮等5處文物修繕,實現文物安消防設施建設全覆蓋;實施瀕危非遺項目扶持計劃,啟動泉州非遺館古城分館建設;新增1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個非遺傳習所,打造中山路非遺街區;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實施閩南語歌曲創作人才培育計劃;復刻中山路等13處文物數字化三維場景,提升南外宗正司保護利用展示中心。
打造世遺旅游目的地力爭旅游總收入突破140億元,增長15%以上;加快創建中山路—西街國家級步行街,升級搭建中山路智慧化管理平臺;“一巷一品”梯度更新花巷、通政巷等特色主題街巷,運營斯里蘭卡異域風情館等空間;優化AI游古城雙語互動,完善旅游標識標牌體系;加快18個住宿載體建設,全年新增床位1500個;揭牌運營省級僑批館王順興信局舊址,加固修繕西街影劇院、群眾戲院;增設新型文化空間、文旅驛站10處,爭創國家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示范區。
打造活態發展新高地
做實“IP+文創”,完成古城民居門匾立檔上線,推出開元寺浮雕系列主題NFT藏品;做精“IP+體驗”,新策劃文明互鑒等4條主題游徑;做強“IP+美食”,拓展“刺桐宴”譜系內涵,推出“世遺風味”商家評選、創意美食大賽等活動;做優“IP+活動”,持續辦好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周等重磅文商旅活動,開展“遇見鯉”“古韻泉州,歡樂踩街”等系列活動。
激發“變”的動能推動改革開放縱深邁進構筑更強人口磁場
研究制定引人留人綜合政策,完善多樣化住房保障;
深入開展“技能鯉城”六大行動,完善技能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力爭新增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市級高層次人才300名以上;建成投用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優化上線區級人才就業超市;落地1個院士工作站。
探索更深層次改革重構“114+N”數智聯合指揮模式,打造“一網統管”2.0版;豐富“AI智能政務助手”“鯉便民”應用場景,新接入特色服務5項以上;深入探索“全域物業化”模式,試點街區物業化管理;推深做實國企改革行動,再推動8家全民所有制企業公司制改革;深化國家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推動產業用地先租后讓,探索工業用地鄰宗改造;深化“畝產效益”改革,實施差異化用地、用能、融資等扶持政策。
推進更大范圍開放
深耕“絲路友城”戰略合作;深化鯉臺文化融合,加快鯉臺會客廳、坂頭閩臺文旅傳統街區等項目建設;推動通淮關岳廟申報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霞洲媽祖宮申報省級“對臺交流基地”;實施外貿企業成長計劃,支持“跨境電商+產業帶”融合發展,培育年出口額超千萬美元外貿企業10家以上。
高效辦好34件為民辦實事項目;有序推進11個保租房項目,建成超500套保障性租賃住房;接續實施基本養老保險精準擴面行動,爭取醫保參保覆蓋率達98%;探索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建設,建設1個社會救助服務基地、3個社會救助服務點。
深化教育強區內涵
制定教育強區建設行動方案,全力創建國家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加快泉州五中江南校區等項目建設,投用西隅中心小學坂頭校區等3個項目,新增學位2400個;實施強基、強質、強體計劃,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路徑;支持科技中學創建省二級達標高中、凌霄中學創建市級“新優校”;探索“雙減”疊加“雙新”教學管理新模式,小學課后服務參與率提升至70%以上。
加快健康鯉城建設
建成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二期等2個項目;力促江南醫院創建二級標準社區醫院,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達到國家推薦標準;拓展深化“醫聯體”建設,建立更多名醫工作室;建成投用中醫藥文化基地,持續辦好刺桐中醫藥集市,打造“中醫藥+文旅”聯動發展新模式;擴大家庭醫生服務覆蓋面,力爭全人群和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超65%、85%。
優化養老托育服務
培育8個以上養老服務經營主體,打造8個“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示范點;扶持培優3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新增公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80張,每萬名老年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達20張;實施托位建設提升等四大工程,建設1個區域文化特色托育園,推動3所幼兒園開設托班,新增普惠性托位160個,普惠托位占比超60%。
加固本質安全底板
投用3個“八個有”標準化應急管理站;開展100處老舊電梯安全性能技術評估,啟動西街“氣改電”工作;完成5個道路節點微改造,整治6處道路隱患點;開展隱居橋等71座橋梁檢測,整治修復筍江大橋等3座橋梁;新建2個古城小型消防站,完成重點行業消防安全標準化建設,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接入“消管家”系統超90%。
鍛造風險防范長板
一體推進大數據支援中心等項目建設;持續升級8個派出所、85個警務室(站),力促青少年“盜、搶、騙”案件占比低于25%;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監管模式,建設西街(東段)—鐘樓省級食品安全放心消費街區。
打造基層善治樣板投用再生資源分揀中心,新建改造25個綠色回收網點,逐步構建三級規范收運體系;
推廣應用誠信商圈信用管理平臺,實現商家信用數據“一屏盡覽”;升級8個暖“新”鯉驛站,激活“黨建+”鄰里中心造血功能;培育8個基層退役軍人特色型服務站;持續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兒童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