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的廈門土拍,作為9.30新政后首場商住地塊拍賣會,活脫脫演繹成為大牌房企的“肌肉秀”,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資金實力,最后融僑和海爾兩家實力型房企(當然也包括與海爾合作的廈門海投)笑到了最后(可能心里有點痛),一場土拍吸金42.56億,催生廈門新的島外地王,但也在客觀上影響著包括泉州在內的周邊城市樓市神經。
兩幅地加起來就28萬多的總建筑面積,總價超過40個億,放在泉州,10億元的地價,拿下50萬平以上項目的房企不在少數。這也凸顯了許多在廈開發企業的困局,那就是成本高、拿地難,如本土廈門房企,亦如一些實力不俗的外來大型房企,如中海、華潤、陽光城等。
其實,在廈門拿地難,拿地貴的現狀,多數在廈開發的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頗感“力不從心”。正如廈門的國企翹楚特房、住宅、國貿、建發、夏商、海投等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將開發的觸角延伸到漳州、龍巖這兩個和廈門關系密切的城市,目前累計開發的體量已經超過了300萬方以上,并不乏類似漳州國貿潤園、漳州特房錦繡碧湖等這些體量超過50萬方甚至于與150萬方以上的特大項目。但他們在進入泉州的腳步上,卻遠不如中駿、禹洲這類民企來的堅定。目前中駿與禹洲也同樣面臨著在廈門開發土地供應不足的尷尬,但在泉州卻早已樹立起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和積累了較大的土地儲備量。
同樣的這樣的事情也出在類似于中海、華潤、(住宅項目
華潤橡樹灣處于尾盤,另有一幅商業地塊華潤萬象城在建)、融信、陽光城、新景地、明發、泉舜等眾多企業。向周邊城市擴展,成為了主要的手段,泉州也在一時間成為了眾多房企關注的目標。如陽光城、龍湖選擇泉廈兩地同時布局。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廈門的國有房地產企業更傾向于漳州布局開發,區域性、全國性房企則選擇根據實際需求拿地,而從目前看,選擇泉州這類房企遠多于選擇漳州和龍巖。
對此,業界曾經有這么一個有趣的解釋,在廈門國有房企中,有眾多高管來自漳州,因此在情感上更傾向于漳州拿地,而對于民營房企和大型房企來說,落地開發一切從企業需要出發,有合適的地塊,就會向周邊城市出手。但在整體需求和潛力上,泉州確實比漳州龍巖更有機會。以2013年的三個城市的樓市表現為例,據三地住建部門發布的數據,2013年泉州市商品房銷售面積為923.6萬平,而漳州全市為487.97萬平,龍巖中心城區的為147萬平(全市銷售量預計200萬平左右),泉州商品房交易量超過漳龍兩市交易量總和還多。
目前泉、漳兩地政府對于大型開發企業的引進一直是不遺余力,用高性價比地塊吸引實力型企業進駐一直是通行的做法。泉州江南片區成為了廈門頭號國企開發的主陣地(原漳州碧湖片區758畝原定建發與漳州城投聯合開發,后計劃擱淺,建發僅拿下其中1幅地塊,總建13.2萬平),而隨后聯發集團也對泉州東海抱有濃厚興趣,兩家兄弟公司將成為廈門國有房企中在泉州開發的領頭羊。除了世茂、中駿、禹洲、明發、新景地、寶龍等與泉州淵源頗深的企業(企業創立者均為泉州籍企業家)早已在泉州擁有數量眾多的項目,更多的房企走入泉州的步伐也將會更加堅定。
泉州國土局副局長吳河安表示,今年土拍出讓地塊主要以中心市區為主,同時,還提及“眾多一線城市都在對泉州地塊進行考察,會加大力度引進更多實力開發商,而今年除了中航、世茂、中駿、萬達、泰禾、星浩資本等實力型企業在泉州有所斬獲外,是目前中心市區仍有超過10余幅優質擬出讓地塊尚未進入招拍掛程序,還會有哪些企業會走進泉州,值得關注!